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口面塑”:在古韵中透出现代美 在传承与市场间拓展
2023-12-05 10:20:00  来源:镇江日报  
1
听新闻

本报通讯员 童心 凌欣琪

本报记者 林兰

近日,“京口面塑”成功入选第五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1月28日,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娟开心地告诉记者:“非常高兴、非常自豪,这是对‘京口面塑’的认可,让我们有了更大的冲劲与动力,这也有利于‘京口面塑’走得更远。”

“京口面塑”历史悠久,清朝时期就因其形象逼真、生动传神、色彩缤纷而名震江南,主要是家族传承,至今已达五代,超百年历史,是极具镇江地方特色的一项民俗文化。“京口面塑”以面粉、糯米粉、甘油或澄面等为原料,制成熟面团后,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与事物。在传承与发展中,“京口面塑”汲取了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雕刻、刺绣、布艺、捏塑等艺术之长,在制作中综合木工、漆工、彩绘、雕饰、泥塑、编结等诸多手段,形成自己的技艺特色。张娟激动地说:“此次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口区文体旅局积极推荐。他们很热情、贴心,给了我们许多专业指导,包括申报材料怎么写、要准备哪些图片等,让‘京口面塑’一次性申报成功,令我们的信心更足了。”

将传统与时尚相融合

走进位于大市口街道千秋桥街的“艺朵捏塑手工坊”,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整面墙上的面塑作品,既有传统元素,更具时尚魅力。有惟妙惟肖的神话人物、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鲜艳欲滴的鲜花,还有俏皮可爱的卡通形象、国风手办、小灯笼小挂件等,每一件作品都细腻逼真,每一个细节力求完美。

张娟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优秀乡土人才乡村技艺振兴师、镇江市金山文化英才。“我年轻时学的是雕塑,第一次接触面塑后,就爱上了这门技艺,也与我的丈夫陈斌结缘。他是‘陈氏面塑’第四代传人,面塑堪称我们的媒人。”张娟介绍说:“制作面塑讲究:压、捏、镶、拨、嵌、贴等技艺,随型就意、表达情感、一气呵成。”

张娟制作的面塑作品紧跟潮流元素,融合时代热点,造型写实、色彩明快,在古韵中透出现代美,极富感染力和艺术性。她创造性地发明了面塑镂空技艺,填补了面塑界的一项空白,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保证面塑的独特手法不变的基础上,张娟把面塑与手办、动漫、OB娃娃、游戏周边等相结合,并致力于镇江旅游商品的研创,将大作品小型化,做成挂件、车饰、小摆件,拓展了应用领域,增加了实用功能,极受广大年轻人的喜爱。她设计制作的《情缘镇江》《西津商埠》系列面塑作品,均获得了省级奖项。

张娟说:“综合起来,‘京口面塑’形成了三大核心技艺:第一个是搭架子,也称立骨,通过骨架搭建之后,我们可以制作任何一个人物、花卉、飞鸟走兽。第二个捏塑技艺:包含做素体、开脸、穿衣服。素体的制作需理解肌肉的走向,面、块的节奏感;开脸讲究‘三庭五眼’,需把控五官的比例、线条、神态,穿衣服要求自然、流畅。第三个是材料配方,经过四代人的努力,我们的面塑材料能够做到不霉、不裂、不掉色,永久保存。”

在传承与市场间拓展

2019年,陈斌设计制作的面塑作品《香醋制作过程》,获江苏省民间文艺最高奖——第五届民间文艺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2022年,获市第十届文学艺术奖。2020年,陈斌被确定为:江苏省优秀“三带”人才。

陈斌告诉记者,为了给非遗保护和发展输入更多新鲜血液,他反复恳求征得父亲的同意,打破“陈氏面塑”自古以来“传男不传女”的规矩,开班收徒,传授技艺。陈斌说:“非遗保护的意义在于能让我们追根溯源,是我们民族的文化根脉;载体是传承人。人是要生活的,匠人能养活自己,才有足够的尊严和体面。保护和传承时,我们遵循‘以非遗提升技能,用技能促进就业,让就业助力传承’的工作思路。在当今社会,‘京口面塑’广泛应用于:厨艺造型、中式面点、西点烘焙、翻糖蛋糕、手办制作、OB娃娃、立体装饰等的制作,我们带出了大量的从业人员,让他们职业得到提升,收入大幅度增加。”

为了推广“京口面塑”,陈斌、张娟夫妇多次应邀赴荷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进行文化交流;积极参加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和网上教学。今年3月,张娟应江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之邀,面向内蒙古自治区和青海省部分学校的孩子们,在线进行教学。就在本月中旬,他们还应邀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陈斌说:“经过多年的深耕细作,我们着力打造的‘艺朵面塑’品牌效应显现,已和多家公司签订了礼品定制合约,以及与外地商户签订供货协议。在坚持纯手工制作的同时,我们实践出了流水线作业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让手工制作小批量化生产变成了可能。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将‘京口面塑’这一式微的项目带出濒危、活向未来,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也为‘京口面塑’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让传统文化得到延续。”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