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镇江:戏曲传承基地进高校 传统艺术普及凸成效
2022-05-11 16:15:00  来源:金山网  
1
听新闻

近年来,为建立艺术传承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持续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江苏大学与镇江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合作成立“戏曲传承基地”,定期邀请专业团队进校开展戏曲欣赏、戏曲教学、展示交流等活动,在广大高校学生中掀起看戏曲、爱戏曲的热潮。江苏大学戏曲传承基地凭借美育专业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戏曲艺术带进校园,打造“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全民艺术普及进校园艺术教育新格局。

文教融合 促进校园艺术普及

镇江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率先在江苏大学开展“戏曲传承基地”建设,戏曲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形式,它的唱念做打、舞台服装等包涵了多重艺术学科的内容,学生通过学习戏曲感受较为完整的艺术之美,接受艺术普及的美育教育。

大学生在戏曲传承基地里不但能够掌握一定传统艺术知识,而且能够提高自身对美的鉴赏能力。同时,镇江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也通过江苏大学戏曲传承基地举办了多种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大学校园的文化环境,营造了健康、高雅的校园艺术氛围。学生们更是能够通过戏曲传承基地产生对艺术与美的追求,提高了自身的价值,达成了个性的发展,实现了人格的完善。

好的地方戏曲艺术表演工作者与合适的教育方式是艺术普及进校园的重中之重,这是江苏大学戏曲传承基地的亮点之一。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获得者,镇江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龚莉莉为代表的专业团队,定期前往江苏大学开展戏曲欣赏、经典戏曲教学、展示交流等活动,将戏曲艺术魅力全方位、多角度发掘和展现出来。通过龚莉莉等唯美高超的演绎进一步加强戏曲文化的传承教育,弘扬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戏曲艺术在校园内展现更强大的生命力。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显成效

镇江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老师们从多方面的角度考虑,在校园开展戏曲教育选择的曲目分层次、多类型,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既有唱的,也有念的。大学较低年级的初次参与者以较为简单、广为流传的戏曲为主,如扬剧小调《种大麦》,越剧《十八相送》、《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传统剧目。这些剧目贴近生活,故事广为流传、通俗易懂,对学生来说很有亲近感。“我们也深知学生们对于戏曲的基础基本为零,所以在教学初期会选择一些简单且有意思的基础动作来进行教学,慢慢的让他们在舞台上像模像样起来,最后通过这种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让学员们毕业前都能够独立自主完成一段戏曲的舞台演绎。”龚莉莉说。

丰富多彩的教学,让“洋”学子爱上中国传统文化。来自伊朗、印度、巴基斯坦、津巴布韦、肯尼亚等多个国家的海外留学生,跟着老师们一起学习越剧、锡剧、扬剧等地方剧曲,感受地方戏曲文化的璀璨魅力。戏曲研学活动以戏为媒、因戏结缘,留学生们通过学戏、听戏、悟戏,以戏曲为切入点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结缘,让中华传统戏曲文化以社教形式传播四海。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是许多中国戏曲的经典唱段,一位伊朗学生说:“这么美的爱情故事,我要说给我身边的朋友听,中国的文化太有意思了。”

用网辅助擦出艺术普及新火花

互联网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在疫情期间,戏曲传承只有与网络牵手,深度融合,才能够再次迎来繁荣发展的春天。镇江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借鉴学校教学经验结合自身经验,将互联网与江苏大学戏曲传承基地的教学结合起来,开拓线上+线下模式,结合两种优势,进行教学。

镇江市艺术创研中心与江苏大学戏曲传承基地的老师们通过视频在线联线等方式完成教学内容。在网络上,教师在戏曲教学的形式上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的丰富、可视和及时性等功能,改变一定戏曲教学模式,使其更生动有趣,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实现了多感官的全方面感知体验。再配合教师对戏曲的点评以及讲解,带领学生们学习戏曲唱段,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得到有效的提高,提升了学生对戏曲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培养未来的戏曲观众,让黑头发看戏、黑头发爱戏和我们戏曲专业演员培养传承人是同等重要的事。”镇江市艺术创研中心主任龚莉莉深深感受到自己对于戏曲传播传承的一份责任,“在疫情期间,也不能辜负同学们的期望,我们选择最切实有效的方式来对学生们进行传统地方戏曲艺术指导。将来传承基地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持续探索戏曲进校园工作长效机制,提升高校美育工作新格局,为实现江苏大学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凝聚起更加浓厚的精神力量。”(通讯员 刘青林 金山网记者 冯芙蓉)

标签:戏曲;传承基地;江苏大学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