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茶叶价格基本维持去年同期水平,有些同行还略有上涨。”“今年的销售行情不是很好,高档茶销售有所下降。”清明已过,时间正一步步迈向谷雨,对于镇江市茶产业来说,今年产销路走得有些难。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如何稳产增销,成了所有茶企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高档茶减产成普遍现象
“今年明前茶产量下降了10%,这是我们附近茶场的普遍现象。”4月12日,丹徒区春沁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青松谈起今年的春茶生产,依旧有些唏嘘。“一方面,是因为今年春茶生产前期温度偏低,茶叶生长较慢,鲜叶产量下降。同时,就我了解到的情况,部分茶场受外地用工不足影响,导致高档茶产量下降。”
记者走访镇江市多家茶企发现,受减产等多因素影响,今年春茶的价格和往年相比呈平稳略增态势。在三泉茶场,负责人王刚给记者算了笔账,按照今年的人工加茶园管理费用计算,平均每公斤干茶的生产成本超1000元,这就意味着每500克茶叶的平均售价要高于500元才能回本。“今年,成本增加和产量减少同时出现,我们每斤茶叶的售价都适当上调了5%左右。”
市农业农村局园艺技术指导站相关负责人表示,镇江市今年明前茶产量下降已成定局,但整体品质较往年有所提高。“往年镇江市茶叶的开采时间为3月8日,最早的3月5日就会开采。今年开采时间最早为3月12日。开采时间越晚,茶树生长周期越长,鲜叶蕴含的有机质含量就会更多,茶叶品质自然会更好。”该负责人表示,产量下降加上成本抬升,部分有品牌、有实力的茶企在综合考量后,采取适当抬升售价的方式,维持茶场的经营也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销售渠道收窄成“卡脖子”原因
“我们今年的茶叶销售,最大的难题是交通,无论是本地消费者上门采购,或是外地消费者的邮寄销售,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销售渠道受阻,是今年镇江市各家茶企都遇到的新难题。
据了解,镇江作为茶叶主产区的最北端,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赋予了镇江茶叶内含物丰富的鲜爽口感。近年来,镇江市茶叶的销售范围越来越广。对镇江市茶企来说,茶叶销售总体分为两块,老客户群体和新客户群体,而今年茶叶销售难的主要影响对象,则是以老客户为主的消费群体。
“今年,受疫情影响,茶叶销售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至少三分之一。不少老客户因为交通不便等原因,无法前来购买。同时,部分消费者购买的数量也较往年有所下降,这就导致今年的销售数据没有去年好看。”丹徒区108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付玉香表示,销售受阻给茶企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记者了解到,与到店销售相同,今年茶叶的邮寄销售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部分茶企订单无法寄出,尽快缓解这一困局成了不少茶企负责人的共同心愿。
转向生产或成破题良方
面对依旧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等解决办法永远没有主动破题来得有效。
在句容市边城镇,潘琦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潘琦今年转换了生产思路,将鲜叶的一大半用来生产红茶。“今年,我们时刻关注着疫情发展,加上遇到句容出现疫情管控情况,我预判传统的绿茶生产销售会遇到瓶颈,所以果断将生产方向进行转变。”潘琦表示,去年,茶场的红茶生产才用了五分之一的鲜叶,而今年的鲜叶使用量达到了五分之三,其中还有不少清明节前的优质鲜叶,增加高档红茶的产量。“虽然大量制作红茶的效益没有绿茶高,而且还存在收益的不确定性,但从总体经营上来考虑,这是我们目前最稳妥的解决方式。”
增加红茶生产量,是今年镇江市部分茶企的解题思路之一。记者了解到,镇江市还有不少茶企采取控制高档茶产量,转而生产更多中低档绿茶方式,用薄利多销稳定经营。“目前,不少茶企拓展线上销售模式,但这一模式的主销对象势必不会是高档茶,中低档茶才是主力军。”业内专家表示,对于很多老茶客来说,中低档的炒青等绿茶才是购买的首选,所以部分茶企的这一选择不无道理。
茶产业是镇江农业最具特色的产业之一,也是镇江丘陵地区的富民产业,镇江市拥有茶园面积7.75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为3.5万亩左右,而这类茶园大都掌握在大型茶企和合作社手中。“良种茶树是名优绿茶的生产原料,换句话说,镇江市名优绿茶的绝大多数产量,都是由这些有品牌、有实力的茶企生产的。”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除各家茶企自行努力外,各职能部门和属地党委政府也积极助力茶企的生产经营,从本地用工的配套,到技术指导和销售模式的拓展等,为茶企发展架桥铺路,推动疫情防控大背景下镇江市茶产业的平稳有序发展。
记者 周迎 通讯员 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