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有一个特别的班——江滨实小2016届六(6)班,班级里孩子的爸爸妈妈组成了一支特别的小分队,自2016年孩子入学以来,爸爸妈妈一直坚持进行爱心助学活动,连续6年不曾间断。截至目前,他们实地走访慰问了50多户困难家庭,自发带上门的食物价值超万元。
家长自发成立小分队
2016年,在学生周煜杰妈妈的张茹发起下,爱心助学小分队成立,并加入了由镇江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正式授旗的“爱心妈妈公益团队”。
说起这个小分队的成立,离不开江滨实小的家校合育项目。江滨实小一直秉承着“点生命之光,启成长之旅”的办学理念,并将这一教育理念通过家校合作社、微信公众号、班级群等各种形式与家长分享;力争让每位家长、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留下珍贵的印记。受到学校教育理念的启发,六(6)班的家长们自发成立了班级的爱心小分队,带着孩子们一起做有意义的事,传递温暖,接力爱心。
发起人张茹告诉记者,每年寒暑假,对接的句容教育局相关部门,会将帮扶名单发到“爱心妈妈”公益团队。而江滨实小的助学小分队,就会实地走访这些困难学子的家庭,了解实际情况。然后,反馈给“爱心妈妈公益团队”,确定最终的助学对象。
走访困难学子收获较多
由于路程较远,每次的实地走访只能大家轮流参加。“我们每次走访慰问的家长都是不固定的,家长自愿报名参加。”张茹介绍,每次实地走访前,会把困难学生的详细地址和家庭情况发到群里,有时间的家长就会报名,每次都是家长带着孩子自己开车前往。难能可贵的是,家长们每次还会自费购买价值两三百元的牛奶、饼干之类的食品带过去。
今年寒假,3名爱心家长带着5位队员代表和满满的爱心再次出发,开始了他们的第11次爱心助学之旅。
家住句容市白兔镇的夏同学今年上高二,其父六年前因车祸去世,爷爷奶奶都已去世,身材矮小的母亲就在村里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生活困难。
张茹等人过去后详细了解了夏同学的学习和家庭情况,而当同学们看到满墙的奖状时,便积极主动上前与夏姐姐坐在一起讨论学习的技巧。告别了夏姐姐,他们又来到句容天王镇。这是爱心助学小队的“老朋友”,是一位即将升入高三的朱哥哥,去年,朱哥哥的奶奶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刚动完手术;其父亲也因严重糖尿病,截掉了一个手指。
“朱哥哥的家里非常简陋,每年家里都要花很多钱来看病。”同学王思睿说,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朱哥哥依然能够努力学习,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同学们还与朱哥哥进行了学习上的交流。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施尚的母亲王凡动情地告诉记者,在实地的走访助学中,我们把爱心温暖送到助学家庭,真实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及时跟进帮助解决困难问题。带着实际走访了解到的情况,我们再有针对性地一对一结对资助。
记者了解到,2017年王凡给其中一位刚考上高一的困难学生资助2500元,帮助他能顺利展开学业。2019年1月,他们又自发组织爱心拍卖,将全部拍卖款7550元通过红十字会捐给乐乐助学,将爱心助学活动的影响面进一步扩大。“从孩子一年级到即将小学毕业,随着孩子们长大,他们渐渐感知到要学会珍惜、感恩,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有能力帮助别人和回馈社会的人。”
王思睿同学告诉记者,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2017年在班主任老师带领下走访捐助的两户困难女生家庭,第一户是妈妈身患肺癌,刚刚离世,父亲两处骨折尚未痊愈,与其相依为命;第二户爸爸因车祸多处骨折后导致长期不能工作,仅靠妈妈种几亩薄田维持生活。看到这种情况,王思睿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积蓄整整一年的零花钱,全部拿来给两个逆境中仍然奋发学习的姐姐,买了必需的生活用品。
“参加助学活动让我很受触动,我要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王思睿说。
周煜杰表示,在这6年的助学活动中,我从那些哥哥姐姐身上学到了很多,这也成了激励我成长的一个强大动力。
江滨实小对孩子和家长的这种善举大加赞赏,并在学校的各种平台进行了大力宣传,号召每一位孩子都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作出贡献,做一名新时代的好少年。
(梅永生 朱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