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镇江市南郊的润州区官塘桥街道官塘桥村,因一座承载千年历史的古桥——“官塘桥”而得名。临近岁末,在官塘桥村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走访,记者感受到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加强,一幅“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图景越来越清晰。而这一切,缘于他们找到了一条好的共富路径。
多措并举盘活集体资产
早上8点一过,智慧官塘产业楼的停车场内,陆续有车辆驶入停放,产业楼里公司的职员们,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在产业楼20楼的江苏星宇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骆俊霖正在忙着招投标业务。虽临近春节,但公司业务依然繁忙。2019年,原本将公司落户在市中心一家商业体的骆俊霖,经朋友介绍,来到产业楼考察,随后决定将公司落户到产业楼。
骆俊霖笑着说,“选择这里,不仅是地理位置佳,出行方便,租金也比市里便宜不少。现在公司年租金不到20万,在市区绝对租不到。”
骆俊霖公司所在的智慧官塘产业楼,目前已有近30家企业入驻,是官塘桥村盘活集体资产的“强力引擎”。
从2010年开始,随着官塘片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村里原有集体资产全部被征收,面对原有村集体资产变现,是坐吃山空还是转型进取,拆迁村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成为了一道摆在村“两委”班子面前的难题。
官塘桥村党委书记朱荣平介绍,为实现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官塘桥村探索走出了一条“资产—资金—资产”的转型之路。村里购买了远洋香奈城28号、29号楼,打造成“智慧官塘”创新创业产业园,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目前村固定资产面积达16600平方米,产业楼企业入驻率达90%,年租金收入200余万元,实现集体经济持续发展。
“除发展楼宇经济外,官塘桥村还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扩宽富民的增收渠道。”朱荣平说,村里与128户村民自愿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以苗木种植代替传统的蔬菜种植,提高土地附加值和收益率。并在给付流转租金的基础上,收益部分再与村民分红。仅此一项,村民每年人均至少增加2000元收入。
发展红利惠民生
春节将至,家住官塘绿苑三期的村民鲍荣强,和妻子一起开始打扫起了家里的卫生,迎接新年的到来。
虽然已经62岁,但作为曾经参加过边境作战的老兵,鲍荣强打扫起卫生手脚十分麻利。在受到妻子的表扬后,鲍荣强高兴地笑了起来。4年前,一直在外打零工的鲍荣强,在村里的帮助下,找到一份门卫工作,一个月2800元的收入,虽然不多,但是鲍荣强十分知足,他再也不用为赚钱到处奔波。
因为是退役军人,鲍荣强还享受到了村里发放给退役军人的大红包,一年近3000元。“这些年,我家的小日子越来越好,家里的欢声笑语都多了。”鲍荣强说,很多村民和他一样,享了共产党的福,享了村里的福,日子过得美滋滋。
随着村集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官塘桥村的“鲍荣强们”越来越享受到了发展带来的好处。
朱荣平说,早在2013年起,村里陆续为村民送上了敬老、助学、助医、减费、就业、退役军人荣誉金6个实惠“大红包”,成为村民们的“隐性财富”。
今年75岁的村民王林山和老伴杨招弟,老两口每人每月能享受到300元的生活补贴,村里还有300多位老人和他们一样,每月能拿到200—400不等的生活补贴。前两年杨招弟因病手术,在享受医疗报销之外,村里还给予了她3000元的医疗补助。
何跃洋去年考取了常熟理工学院,村里为他发放了1000元助学补贴。多年来,村里已有24位大学生领取到了1000—3000元不等的助学补贴。
今年,官塘桥村还推出了第七大惠民红包—“助残红包”,为村里残疾人群体按照每人每月200元标准发放助残补贴。残疾村民胡红才高兴地说,在村里享受的红包越来越多了,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我们村里每年派发惠民红包超180万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始终是官塘桥村发展的最大目标。”朱荣平郑重地表示。(记者 孙晨飞通讯员 王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