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穿新衣是中国人过年的传统年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年俗也在悄悄改变。
市民:
给孩子买,自己则随意
市民蒋女士前两天在商场购入一件淡绿色羽绒服。“我给女儿买了一件大衣,给自己买了件羽绒服,前两年过年亲戚走动少,这个春节要和女儿穿着新衣去走亲戚。”蒋女士说,她的女儿在上小学,她每年都给女儿买新衣,一是女儿同学都买,二是女儿在长个子,上一年的衣服嫌小。
市民张先生则告诉记者,他已经没有过年买新衣的习惯了。“平时看到合适的就买,不特地为过年而买新衣服,而且家里也不缺衣服。”在张先生的眼里,年味早没有小时候那么浓,过年穿新衣成了记忆中的事。记者采访的几位老年人更是没有过年买新衣服的习惯,表示家里衣服够穿就好。
商家
年轻人来为父母买衣服的较多
一直在镇江新区经营童装店的蒋女士这两天比较忙,前来购买童装的家长和孩子不少。“我这里主要销售2到18岁孩子的衣服,放假了,很多家长都会带孩子们来买衣服,家长们过年不一定给自己买,但基本上都给孩子买。”
蒋女士和同行交流得知,二三十岁的市民很多保持着过年买新衣的习惯,这是因为他们大多经济负担较轻,而四十多岁的人上有老下有小,大多不再特地为了过年而买新衣。“五十岁以上的人群,多数较为节俭、买的少,相反有的子女会为老人买衣服尽孝心。”
镇江市某综合体连锁品牌男装店店长张女士说:“春节前,特别是快递员休息后,很多服装店销售会上涨,女装生意会比我们男装店好得多。”张店长从事服装销售10年,她表示这两年顾客买衣服的频率明显下降,今年的生意比往年少了三成。从人群看,年轻男士很少为了过年买新衣,倒是年轻人为父母买衣服的较多,“我们店经常有年轻人给爸爸、舅舅、叔叔等男性长辈过年买新衣,尽孝心的有不少。”
定制店
为过年定制衣服减少
服装店生意正忙,定制衣服的店铺正在做过年前最后一批成衣,在小米山路经营服装定制的胡先生夫妇从11月开始忙碌,这两天已经进入收尾。
胡先生说,一般制作一件衣服超过7天,客人要得急的话,也要三到五天,所以客人不会集中在过年前来定制,而是集中在去年12月。
“为了过年而做衣服的人还是很多的,我们这里价位主要集中在1000到2000元,比商场可选颜色多、大小按客人身材做、面料细节更好,很适合买来过年穿,只是这两年受疫情、经济、消费习惯的改变,定制衣服的人少了,以前每个月营业额2万多元,这个冬天只有1万多元。”胡先生说,前来做衣服的多为三四十岁的女士,她们有一定经济实力,但不会年年来做,基本上都是隔几年做一件,而五十岁以上的客户相对就少多了。
民俗研究者
新年换新衣 是种仪式感
新年穿新衣习俗的变化说明什么?镇江市民俗研究者蔡庆来认为,每个节庆和习俗都是仪式感的投射,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仪式感自然最强,在过去物质匮乏的时代,穿新衣是作为人们对新生活的美好期望,这就是过年的仪式感,表达对新生活的美好期望。
蔡庆来说,现在的生活模式和过去已经截然不同,城镇化让人们互相串门拜年都减少了;互联网的发展也让人们购物更便捷,想买衣服随时买,穿新衣这个过年的象征符号也在发生着改变,大家衣柜里也不缺一件新衣了,现在大家新年换新衣实质是在换一种新心情,是一种美好的寓意。
(记者 张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