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9月8日镇江讯(薛诚 胡建伟)有一种大爱,已经在镇江传递了17年。
2005年时,一位退休教师以“郑江仁”“吴明是”名义(即镇江人、无名氏的谐音)向刚刚筹备的镇江市慈善总会捐献爱心,成了捐款第一人。这位受人尊敬的“爱心老人”平日里生活清苦、节衣缩食,十余载风雨爱心之路走来,已累计捐款近20万元。
9月3日,在第六个中华慈善日来临之际,镇江举办2021年“爱在镇江慈善一日捐”活动启动仪式,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镇江市市长徐曙海、镇江市慈善总会会长李国忠等带头捐款,广大机关干部职工纷纷慷慨解囊,共同为“大爱镇江”奉献爱心、传递温暖。据了解,去年该品牌项目在镇江市本级募集善款 4155.12 万元,实施精准扶贫项目 22 个,慈善救助支出 2908.5 万元,救助困难对象 12.89 万人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常常被用来称羡其他城市的话,用来礼赞镇江这座英雄的城市、礼赞拥有大爱精神的镇江人,是非常贴切、非常恰当的。”5日,马明龙发表题为《上善若水 生生不息》的署名文章,以一位新镇江人的视角,诠释“大爱之城”的仁爱精神和争雄之志。马明龙表示,从踏上镇江这方水土那一刻起,他就一直深深地被这座城市、被321万镇江人民感动着。
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作为一座有着三千年积淀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江在孕育出真山真水的同时,也孕育出了有情有义的镇江人:早在南朝宋齐年间,镇江就设有“平常仓”,广储米棉;南朝昭明太子读书台,见证了萧统卧听竹林萧萧、起而赈济灾民的善举;南宋中叶,镇江府刘宰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私人设立粥局赈济灾民的先河;西津渡在南宋时期设立了长江义渡,到康熙年间成立了京口救生会,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民间救生组织;清末民初,冷御秋、陆小波、严惠宇三人因乐善好施、造福桑梓,被誉为“镇江三老”。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慈善情怀血脉永续。“大爱镇江”的名号,已成为这座城市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镇江获得“全省确诊病例最少、无确诊病例时间最长、唯一没有农村地区病例”的优异成绩。4月12日,第二批援鄂医护人员载誉凯旋,其中一位护士长,不仅在抗疫中表现突出,还是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欢迎队伍中,镇江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服务团队负责人也在场,她是江苏女性造血干细胞捐献第一人。
如今,镇江蝉联全国最高等级的“慈善七星级城市”,这座城市的独特风骨和厚重情怀每每令人心潮激荡、永志不忘。
镇江市中心血站九州广场献血屋荣获“全国最美献血点”荣誉称号,镇江的中华骨髓库志愿者已近2万余人,实现捐献95人,入库数和捐献数均高居全省前三。
2007年至今,先后有23家企业长期向镇江市慈善总会捐款,为兜住民生底线、实施温情救助提供了有力支撑。有的企业家带着家人子女自发地捐助边远地区的困境儿童,坚持了十多年。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几十年如一日“把成绩写在大地上”,塑造了“亚夫精神”,赢得了农民群众“要致富,找亚夫”的口碑,成为镇江的“精神地标”。全市干部群众多年来一直在传承弘扬“亚夫精神”,涌现出钱云宝、糜林、王华等先进典型。
党史学习教育中,各层各级扎实开展“学亚夫、做亚夫”先锋行动、“一人一重点、领办解难题”,面向企业和民众开展“七心”优质服务、“周六我在岗”等实践行动。在本轮疫情中,全市各级干部和十万在册志愿者响应号召,坚守在“可知可控、精准防控”的第一线,挨家挨户开展“敲门行动”,筑牢了抗疫防线,也敲开了老百姓的心门。
“一个善良的人才是大家愿意交往、可以信赖的人,一座有大爱、有温度的城市,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创新创业的福地。”马明龙表示,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踏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镇江将大力弘扬大爱精神,促进共同富裕。仁者爱人,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密码。进入新时代,大爱有了更丰富的时代内涵、更鲜明的奋斗指向。扼守江河交汇之地、拥有山水形胜的镇江,更应当如奔流万里的长江一般,接续历史荣光,弘扬慈善文化,创新募集方式,提高依法行善、精准救助质效,让大爱精神、争雄之志生生不息,在现代化建设和促进共同富裕中跑在时代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