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中,最大的已经82岁,最小的也有65岁。从去年11月开始,这群老人便汇聚在这里,开始为编纂《红色八桥》这本书籍做准备。
“八桥是一个充满红色元素的地方,这里有贾奶奶、渡江七烈士等英雄,‘江抗’和‘挺纵’也在这里会师合编。”今年78岁的何尔文,退休前在八桥政府工作,退休后喜欢写些文字,整理史料。他说:“八桥有这么多丰富的红色资源,镇里便决定将其收集整理,编纂成一本书,既作为建党一百周年的献礼,也可以作为乡土教材,教育青少年。”
由于镇领导的高度重视,八桥特邀镇里几位德高望重又对红色历史颇有研究的老人,组成编纂小组,着手准备红色书籍的编写工作。
现存资料不多,几位老人就一趟一趟跑档案馆、史志办,翻档案、查文献;不会用电脑,就一个字一个字写在纸上,再到处找人帮忙打字;各村信息不均衡,就一个村一个村走访、挖掘,搜集素材……那一刻,这群平均年龄已近古稀之年的老人们,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候,总有使不完的干劲。
由于之前帮村里编过村志,钱维亚老人有过出书的经验,他便被邀请加入编纂队伍。编书不是个简单的事情,他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身体一定要养好。“毕竟我们都不是小年轻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为了能圆满完成这项任务,我们几个人都相互鼓劲,特别是要求自己都养好身体,不能因为身体原因拖后腿。”
经过数轮梳理,反复开会讨论,最终确定了书籍的版块和文章条目。从硝烟往事到英雄事迹,从红色印记到红色遗址,从红色传承到诗词选编,七大板块,两百多篇文章,构成了这本厚重的《红色八桥》。
“这么多文章,只有一部分有现成的历史资料,还有一部分就需要我们几个人自己写了。”钱维亚介绍,编纂小组的几个人,周末分散到各个村去挖掘采访,工作日就坐在办公室内写稿;白天联系广告公司进行封面设计制作;晚上就赶到印刷厂打印样本比对。
时间紧,任务重,老人们有的晚上吃完饭,就开始写稿,有的早上四点多就起来看稿改稿。“现在,这份24万字的文稿,我们已经前前后后校对了6遍,一丝一毫都不敢大意,这不,刚刚还发现里面一个‘间’字,打成了‘问’字。”何尔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