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点赞“黑白英雄”,她们“火眼金睛”鉴真凶
2021-03-26 16:49:00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3月26日镇江讯 所有医学影像科医护人员眼前,色彩还原度再好的彩色显示器,似乎都只有两色:患者接受X射线、CT、MR检查后的影像,除了黑、白两色,也只剩下亮度的明暗之别,即便是将基于屏幕所示病征的影像学判断记录下来,也是敲击键盘后留下的“白纸黑字”。而要在光线明暗交错中辨别“真伪”,着实需要些“火眼金睛”的能力。镇江市一院医学影像科主任单秀红和超声医学科主任钱晓芹和了她同事眼中被患者称为:一群“雾里鉴真凶,一眼定乾坤”的“黑白英雄”。

“一位患者影像检查,少则一两帧,多则几千帧,平均每天要完成接近1000名患者的检查、读片和书写报告,还有审片和修改报告的工作,对全科70多位同事来说,都是堪称巨大的工作量。”单秀红指指身边的同事们,“你看,眼镜几乎成了大家的标配。”但无论眼镜度数有多深,尽力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细节、尽心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可靠的影像学依据,才是比巨大工作量更“巨大”的压力。“这就需要不断精进业务能力,增长‘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本领。”单秀红说。如何精进业务?身体力行的单秀红,是年青一代最鲜活的榜样。

1991年,24岁的单秀红从南京铁道医学院临床医疗系毕业,在“学科任选”的机会前,选择了当时鲜有人问津的放射科,在那个医院还没引进CT机的年代,通过X射线为患者拍片、诊断,因为她“就想在这个大学期间已很有兴趣的领域干,喜欢放射诊断的客观性”。时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已有数年放射科工作经历的单秀红,觉得自己的本科医学基础越来越满足不了临床需求,经常看到有异常的“影子”,却不知它们究竟有没有风险、风险有多大。

于是,积累了一定临床经验的单秀红,为报考研究生,开始了每天在上班和奶娃间挤出时间研学的日子,直至成功取得硕士,乃至此后的博士。取得学位后,她被市一院引进,成为科室副主任后,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十分注重积累临床诊断经验,还利用研究生阶段所学的理论和方法,攻关眼前的一道道“未解难题”,双休日、节假日甚至春节,都成了她了解学科新进展、带领后生们专攻难题的最佳时机。

单秀红印象较深的案例中,就有一位影像检查后被其他医院归入“疑似肺部占位”范围的老人,后来把片子交到单秀红手上后,被她找出了“异常”,并且得出了“高度可能是肺结核”的完全不同的读片结果。通过专门检查,老人此前自以为患上癌症的心才放了下来,而且没过几个月就治愈了结核病。对于“为什么经手病患时不时会有反转案例”的问题,单秀红又提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仅从征象上看,一些影像学判断是符合课本所述特征的。但如果将这个征象置于疾病发展全过程,甚至是纳入患者的既往病史、生活习惯来研判,结果可能会大相径庭。“在循证医学的体系里,我们这些‘扫雷’人,学习和实践,应该是终身的。”单秀红说。

钱晓芹“引领团队,需要机会普惠和因材施策来‘激发潜力’。”今年,是钱晓芹跨过长江,从扬州三甲医院来到镇江三甲医院工作的第10个年头。镇江的患者和同事,也越来越熟悉这位已经在超声医学领域工作了26年的“声音低柔”的专家。

这些年,钱晓芹每年都会给同事们创造去北京、上海高水平医院进修的机会,鼓励大家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晋升学位职称,几年下来,大多数人都轮到了。见证了超声医学飞速发展的钱晓芹,特别感慨于科室最近5年的变化:科室现有人员比5年前增加近一倍,诊室数量从当时的5个增至11个,拥有副高以上职称和硕士以上学位的医师迅速增加。“现在的超声医学科,已经从当初临床辅助科室,‘升级’为亚专业更加细分,学组的临床、科研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更愿意用激发业务潜力带动科室管理的钱晓芹说,能够在去年和江苏省人民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一起通过省级重点专科评审,“纸面”上是靠每个学组每年必须有一项新技术开展、连续5年拿到两个国家项目的“硬实力”,背后则是全科同事对基础研究、临床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三方面关系的妥善处理,在各自感兴趣的领域发挥所长的“软实力”。(崔骏 朱研)

标签:
责编:华诚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