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今天是“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为“规律睡眠,健康未来”。其中的“规律”一词,便可延伸出许多疑问:什么时段算规律、多久算规律、什么样的睡眠质量可以被视为“健康的规律”?对这些疑问,市一院副院长、江苏省特聘医学专家、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钱炜作了一系列解惑。
有近40年临床、教学和科研经验的医学博士钱炜,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领域享有盛誉。在他主导和主持下搭建的医院睡眠呼吸暂停诊治中心,近年来临床逐渐“供不应求”。
“有研究数据表明,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出现睡眠障碍的比例是男性9%、女性3%。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健康管理意识的增强,开始有一群人关注到自己的睡眠问题,并且主动来医院寻求专业医疗帮助,这可能是就诊需求量超过病床供给量的一个主要原因。当然,其中也有社会因素导致的失眠、睡眠综合障碍患者增多的原因。”钱炜说,“但是,事实上,还有大量存在睡眠障碍的人,没有真正意识到睡眠对健康的影响,另外还有一些人是在没有就医的情况下就选择了药物治疗方式。”
结合临床实践,钱炜围绕今年“世界睡眠日”主题,强调了睡眠与健康之间的重要联系。“从医学上说,一个人正常在24小时内,如果能有6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就算得上‘够了’。但这只是时间上的保障。真正称得上‘足够’,还有睡眠质量、睡眠结构的要素。”钱炜介绍说,高质量的睡眠至少要有90分钟以上的深度睡眠期,而临床上存在睡眠问题的患者,多为失眠导致的睡眠时间不足以及呼吸障碍导致的深度睡眠期不足等情况。“比如一些人会存在无必要熬夜的情况,还有一些人则由于病理性、器质性因素导致刚刚进入深度睡眠期,就因为呼吸方面的障碍发生憋气等呼吸暂停情形,继而触发人体自我保护机制,紧急叫停了深度睡眠状态的持续。”
在解答了睡眠时长的“规律性”问题后,钱炜说,睡眠时段可以因人而异:“有的人喜欢午休,有的人由于工作等原因只能白天休息,但只要24小时内的睡眠时间和深度睡眠期能够得到保证,都不会对健康造成侵害。但睡眠本身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包括午休。”
对于存在睡眠障碍,尤其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人群,钱炜的建议是“及时到专业医院就医”。
“出现睡眠问题,首先要查找和判断原因,然后是给予规范、精准的干预。这种干预,越早越好。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纠正睡眠问题,便可能导致患者因睡眠问题诱发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等疾病,并因为这些疾病的发生,加重睡眠质量的持续下降。”钱炜以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镇江方案”为例,强调了睡眠问题改善的“个性化”:“规范,就是要有一套完整诊断方案作匹配,发现真正的病因。然后是为不同病因、不同程度患者精准制订不同的治疗方案,防止治疗上的‘一刀切’‘同质化’。在早期干预方面,我们要求在患者治疗的第一个月内动态随访,适时调整和改善治疗方式。这些都做到了,才能有效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继而提高治疗的实际效果,凭借睡眠质量的不断改善,实现健康质量的不断提高。”
“从临床上看,40岁以下的睡眠问题患者明显增多,而且有年轻化趋势。今年‘世界睡眠日’主题清晰点出睡眠规律与健康生活的关联,就是提示人们,一定要重视睡眠这项每个人都需要的生理需求,及时调整生活习惯。因为没有规律、健康的睡眠,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中青年为事业打拼的劲头就会遭到削弱,老年人的晚年幸福就会降低质量。”钱炜说。(朱研 崔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