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爱国人士张豹文故居今年将完成整体修缮
2021-03-17 10:19:00  来源:金山网  
1
听新闻

3月4日,张家后人、镇江市民金兴顺携带原丹徒县人民政府于1951年颁发的张豹文宅和田块的《土地房产所有证》复印件,送到镇江新区档案馆和镇江新区文物主管部门,由专人鉴定并表示有意向捐赠原件。

张豹文(1887-1968),又名张炳蔚,大路宗张村人。从商亦创办新学,于抗战胜利后任原镇江县参议员,兼张氏家族族长,为地方开明士绅。晚年寓居扬州,82岁时病逝。记者了解到,2019年起,张豹文宅由镇江新区文物主管部门会同大路镇先后组织两次修缮保护工程,今年计划将剩余部分进行修缮。目前故居保存基本完好。

档案:《土地房产证》为珍贵史料

从金兴顺出示的两张《土地房产所有证》可以看出,一张纸质证件为1951年颁发的“苏南区丹徒县土地房产所有证”。该证标明“路王字第635号”,颁发对象为“大路区王宗乡居民张茹(应为‘如’)芳、张如云、张薛氏”。另一张作为前张附页颁发给张如芳。两张证件虽然历经70年历史但保存仍完好。前一张《土地房产所有证》写明,“……‘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之规定确定:本户全家、本人所有土地共计可耕地9段4亩7分7厘5毫,非耕地4段0亩2分5厘0毫。房产共计房屋4间地基3段0亩2分3厘0毫。均作为本户全家、本人私有产业耕种居住典卖转让赠与出租等……”

这张《土地房产所有证》还标明了土地位置、房产位置和建筑形式以及间数、面积等信息。证件印有时任县长赵文豹的名章。

镇江新区档案馆综合业务科科长孔咏梅表示,这两份《土地房产所有证》为保存较为完好的老物件,能够反映当时土地房产政策,见证了一段历史,所以具有一定档案保存价值。“将来张豹文故居建设展厅时,我们可以用它作为展示之用。”

走访:两次修缮基本保存完好

结束档案送阅和鉴定后,记者一行打的找到张豹文宅。在大路镇宗张村的一望无际的农田里,老宅子“孤独”地立于田畴,十分醒目。它的东面是连淮扬镇铁路、西面是五峰山过江通道引桥,一路一桥纵贯南北向远方延伸。

沿着田间小路向东走向这幢老宅并绕到老宅朝东的正门,可以见到高大气派的旧宅雕花门楼的正面。宅门罩上原有“瑞霭盈门”四字楷书门额,但是四字阙如。据了解,此额额高38厘米,宽107厘米,厚7厘米,白色大理石质地。该额原嵌在雕花门楼上,但后来被不法分子撬下盗走又被公安机关追回。目前,四字大理石碑收藏于镇江新区档案馆。

雕花门罩上有着精美的砖雕和石雕,两边门柱和门楣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地袱上雕刻线条流转的缠枝卷草。门楼右侧影壁中央刻着“鸿禧”二字,4个岔角雕暗八仙飘带纹,下面2个角砖雕已毁。据住户讲,门楼正对面原来还有一堵影壁墙,上面刻有“鸿福”二字,后因火灾被损毁。

张宅建于民国年间,三进五开间,两侧有耳房数十间,西侧耳房已坍塌,东侧结构基本完整。从正门进入大宅,现存从南到北的两进,还有北面后部建筑。据宗张村村委会负责人张洪祥介绍,南面一进坍塌后于2019年进行维修;中堂一进建筑损坏屋顶透光见亮,于2020年进行维修,两次维修共花了10多万元。北面部分计划于今年维修,资金来源一部分向地方乡贤、爱心人士等社会募捐,另外再向上级文物主管部门申请拨付专项资金。

金兴顺是张豹文哥哥张炳常的外孙女婿,他的岳母张如芳是张炳常的长女。虽然是张家后人,但金兴顺也是第一次造访此宅。在中堂地面,当他看到至今仍然铺设平整、接缝密合的地砖地面时,金兴顺说他听外婆(张薛氏)说过,中堂地砖是用桐油浸泡后再烧烤成型的,每块地砖下面均埋有一只大钵子,里面放入“洋灰”,如此可以防虫防蛀。“你看,经过90多年了,这个地砖不变形、不塌陷,很少见的!”金兴顺说。

中堂横梁用的是楠木,它们历经了近一个世纪但色泽仍然新鲜,没有被虫蛀蚀。中堂的几处立柱也是古建筑模式,优质木材作为柱身,它们的底部安置石墩作为底座,支撑了中堂至今。

张豹文故居北边部分原来用作卧室和生活住房。张洪祥指着与中堂相隔的南面主墙墙体说,这是空斗墙,墙体中间灌土,所以可以保证房屋冬暖夏凉且有隔音功能。与此同时,维修过的墙体上方的滴水檐滴水通畅,瓦花修旧如旧,美观实用。

追溯:张宅原由兄弟俩共建

“这处老宅子能够保存至今还基本完好,多亏了区、镇两级部门和相关方面的一直以来的保护。”13日,记者来到位于苗家湾路的紫榭丽舍小区金兴顺家中,采访他的岳母张如芳时,他们一家人对当地政府保护家宅和文物表示由衷感激。

据张豹文的侄女张如芳回忆,张家有兄弟俩:老二张豹文,老大张炳常。张宅始建于1931年前后,兄弟二人共同投资,招募了当地能工巧匠,精心打造,主体工程建设约4年、室内装潢工程约3年时间。兄弟二人情同手足,共住一屋,从未分户。他俩当年勤俭持家,无不良嗜好,经商有道,在当地享有口碑。当地村民家中遇到大事小事都会请教他俩。

“老大张炳常于1942年病故。1951年土改时期,每户人家需上缴公粮,兄弟两户合并上缴一户,户主定为张豹文。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炳常被人们淡忘,而老二张豹文成了张宅唯一户主。”张如芳继续说,张宅建成两年后,也就是1933年,她在这户宅院中出生,长大后读了师范,1951年回到大港一所小学当教师,后来又下放到京口区陈家门,在当地一所小学教书,便离开住了近40年的老宅子。“老大张炳常的两个女儿目前健在,我今年90岁,次女张如云86岁(现居住在上海),张豹文一脉后人均不在镇江。”

土生土长的张洪祥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对故居的印象。他说,自己今年47岁,他们这一批童年玩伴是听着大人说老宅故事长大的。大人们讲过,新四军渡江时张豹文作为爱国人士把老宅捐献了出来,供他们作为营地吃住其中。新中国成立后,老宅分进来五六家住户,前些年建设万顷良田工程,他们分别迁至他处,这个老房子就空了下来。后来房屋发生坍塌,政府组织了维修建设。“老宅墙高院深,我们小时候不敢进门。记得上世纪80年代老宅里住过一位姓戴的老师,是我姐姐的语文老师。”他还说。

据镇江新区文化旅游局文旅产业科副科长陈志勇介绍,张豹文宅现为被列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名录,等同于区级文保单位。房屋产权现归属大路镇人民政府。为了保证房屋有人居住有人看管,镇政府现在安排了部分生活困难人员居住此宅。在多次修缮保护过程中,由于产权方拿不出足够的维修资金,镇江新区文物主管部门按照有序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每年拨付专项修缮保护资金,通过监管邀请古建专业队伍,按照“修旧如旧”要求实施修缮保护工程。今年计划对北部建筑部分进行维修,这将是近年来最后一次投入资金修缮,同时将完成故居整体修缮工程。(干光磊)

标签:修缮;故居;土地房产;新区;爱国人士
责编:张慰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