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
2020-12-24 10:20:18  
1
听新闻
  金山网讯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一个成熟的文明,一定是在丰富的历史积淀基础上,传承借鉴发展而来。”在点校本《光绪丹徒县志》序中,江苏大学教授笪远毅这样写道。
  《光绪丹徒县志》是一部体大思精的重要地方史籍,也是现存镇江方志中一部规模较大的重要志书。日前,点校本《光绪丹徒县志》的出版,方便了读者阅读,也为社会各界深入了解研究镇江历史提供了便利。
  历时近5年,
  手工录入200余万字
  《光绪丹徒县志》由清何绍章、冯寿镜修,吕耀斗等纂,杨履泰等分纂协修。光绪五年(1879年)刻本,60卷首4卷,记述秦汉唐宋以来古史脉络,着重记录了清代,特别是《嘉庆丹徒县志》以后80年的历史资料。全志分舆地、河渠、食货、学校、武备、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杂缀十个大目,与嘉庆志大体相似。
  该志书成于晚清,笪远毅认为,“该书源流有自,沿袭前代志书体例,门类设置完整。材料安排匠心独运,穿插呼应,井然有序;取材广泛,不公官私,上自正史、政书,下至笔记、家乘,择善取用。所选材料,标明出处,视需要加以注解说明,力求信而有征。”
  《光绪丹徒县志》文言文竖行直排,无标点符号,使用繁体字,且不少生僻字词,今人难以通读。多年来,人们不能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学术价值,也无从扩展其服务范围,只能长期被搁置,虽有宝贵的资源却不能有效转化。
  2016年4月,市史志办委托江苏大学赵永源、周衡、杨贵环等3人团队负责《光绪丹徒县志》的点校工作。对于书稿中异体字、古今字的区分,人名、地名、史籍等特殊名词的甄别,本地人文地理知识的考辨等,做了大量的核实工作。
  《光绪丹徒县志》点校本全书用手工横版录入,标加标点符号、补漏正讹、出具注释、加以说明。赵永源介绍道,“所用底本是复印的光绪刊本,点校人员采用手工录入的方式,边输入电脑,边酌加标点,一字一句,两百万余字,只字不漏录入电脑。同时还要参阅有关典籍文献,考证标校。”
  点校是对古籍标点、校订的简称,亦称校点。它是编辑加工古籍使成为可靠的、便于阅读的出版物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光绪丹徒县志》体量庞杂,有涉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民俗等诸多领域,不啻是丹徒乃至镇江的百科全书。
  该团队承担该工作以来,不辞劳苦,通力合作。历时近5年,顺利完成点校任务。
  1400年间,
  镇江曾修专志数十种
  镇江自古就有编史修志的传统,自南朝宋至民国初的1400多年间,先后编修府志、县志及各种专志数十种,全景展现了镇江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貌,构成了一部横跨千年、蔚为壮观的历史长卷,为历代“存史、资治、教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我市宝贵的精神财富。
  据了解,《光绪丹徒县志》点校的整理主要依据两个原则,一是尊重底本,保存原貌。底本中存有大量的异体字的避讳用字,处理时既考虑到符合当代读者的文化水平和阅读习惯,又尽量保存底本原貌; 二是只校不注。《光绪丹徒县志》征引材料相当繁杂,且多删改节引,或概述大意,其中有很多异文错讹,点校人员在整理时多以正史、野史、总集、别集、选本、谍谱等参校,注重校勘考讹。
  赵永源认为,《光绪丹徒县志》与《康熙丹徒县志》《嘉庆丹徒县志》有着直接的渊源传承关系,修纂者搜集汇录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其记事一直到光绪年间,时间跨度大,涵盖面广,材料极为丰富,其中所保存的有关近代丹徒、镇江的史料尤其珍贵,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弥补《乾隆镇江府志》等大型府志的不足。“对我们全面了解丹徒,乃至镇江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推动镇江的经济文化建设,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古籍整理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市史志办将继续与高校、科研机构、文化类社会团体、古籍部门等加强合作及学术交流,提高旧志研究整理质量,为谱写好“镇江很有前途”新篇章提供智力支撑。 (马彦如)

标签:县志;光绪丹徒县志;镇江;赵永源;校本
责编:张慰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