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产业吸引 政策暖心 前景留人 长三角媒体视角中的“镇江人才”
2020-11-07 10:18:00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11月7日镇江讯(艾培 钱飞 平之)产业强市,关键在人才。近年来,镇江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以人才引领,助推产业强市,以“跑起来”的姿态,书写高质量发展的“镇江答卷”。

  11月6日,来自长三角31家主流媒体的记者走进镇江,访人才“福地”,探产业“高地”。

  产业吸引人才

  流水、草地、桃花……走进丹阳鱼跃医疗,记者们感觉走错了地方,“这哪里是生产企业,就是一个风景如画的休闲胜地。”

  (图片均来自主办方)

  鱼跃医疗1998年起步于丹阳,如今已拥有中国最大的医疗产业集群。鱼跃医疗相关负责人介绍,鱼跃主打医疗器械,今年以来被工信部列为第一批疫情防控物资重点保障单位。截至目前,鱼跃医疗已向全球提供了红外体温计、电子体温计等共1000多万只,无创呼吸机等各类呼吸治疗设备20余万台,有力支持了全球疫情防控大局。“位于丹阳的鱼跃全球生产基地正在‘勾勒’一座包含生命科技研究院、大健康产业加速器等在内的生命科技产业园。目标是,打造德国图特林根式的全球医疗器械产业小镇,形成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与鱼跃主攻医疗器械不同,扬中大全集团则打造全方位多维度产业创新链。大全集团总裁办主任赵忠亮介绍,大全集团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一个主要生产生产砂轮、胶木等零部件的手工小作坊,到如今在江苏扬中、南京、重庆万州、新疆石河子、湖北武汉拥有4个生产基地、3家研究院、1000多名研发人员、23家制造企业的集团,其中人才的作用功不可没。“目前,大全主要致力于电气、新能源、轨道交通主要产业的发展。”

  “十三五”以来,丹阳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29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2家,高企数量实现翻翻;我市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众创社区1家、科技产业园1家,获批建设江苏省首批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丹阳市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着力开展供给侧改革,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化。出台了《关于聚力创新深化改革的若干政策措施》《丹阳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重大科技项目招引的奖励办法》《丹阳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举措,形成引导和激励创新的政策环境;二、聚力企业创新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十三五”以来,一批创新型企业加大了创新的力度,变受市场牵引的压迫式创新为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主动式创新,纷纷加强与国际国内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对接合作,从跟跑创新转变为引跑创新,从被动创新转变为主动创新,迅速成长和转型了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三,推进公共研发载体和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区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积极寻求外部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发展与本地区产业紧密关联的重大研发载体建设,建成了丹阳苏南高端装备研究所、丹阳市环境生态修复生物技术中心、冠泰航空检测技术江苏有限公司等。

  截止目前,扬中共引进和培养国家级人才52位(其中3人为自主培养),入选省“双创计划”102位、镇江“331计划”及“金山英才”计划139位,扬中市本级“江雁计划”共资助高层次人才303位;自主培养并入选省第五期“333工程”19人、省“三带”乡土人才50人、镇江市第五期“169工程”114人、镇江市优秀乡土人才61人,扬中市本级“321工程”共培养专业人才553位,各类人才总量达7万人。扬中市组织部门相关负责人说,扬中主要从引育并重、做优服务、融合发展三个方面发力:一、引育并重,扩容人才生态“基本盘”。强化政策支撑,先后出台《“江雁计划”改革实施办法》《支持产业应用型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六大举措》等4大政策、13项实施细则,加大对高层次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校毕业生、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的引育力度;拓展引才渠道,以企业为主体、项目为纽带,多频次、小分队、分领域、分地区赴科技创新资源丰富、高层次人才集中地区,开展科技人才对接活动;搭建培育体系,实施本土人才“226培养计划”,加强对财政金融专业人才、生态城市建设人才和智能电气技术骨干的培训,培训人才达200余人。实施本级“321”培养工程,在全市各个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553名专业技术带头人,与省“333工程”、镇江市“169工程”有序衔接。实施企业家培训工程,连续6年组织开展中青年企业家专题研修班,打造“红色教育+能力提升+才智对接”的三位一体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企业家经营管理能力和创新发展活力,培训人次达300余人。二、做优服务,提升人才生态“软环境”。具体推出“五个一”服务:一张人才卡片,实施“江洲英才一卡通”工程,为569位优秀人才发放功能集成式人才卡,提供交通出行、域内旅游、健身休闲、健康体检、政务代办等免费服务,因人制宜地为人才提供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便利服务,真正做到一卡在手,生活无忧!一份住房补贴,普通高校本科以上毕业生,毕业三年内可享受每年最高8000元的租房补贴。“双一流”高校本科、普通高校硕士以上毕业生在市内购买首套自住房,可享受契税全额补贴和公积金贷款额度上浮50%的优惠。“双一流”高校本科以上毕业生、普通高校硕士博士生,可享受最长三年、最高3万元的生活津贴。一套金融支持,设立总规模2亿元的人才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初创期科技人才企业,以参股、投资、担保等形式,给予1000万元以内的资金扶持。目前基金已确定入库项目5个,完成对2个项目975万元的投资,撬动社会资本跟投2000万元。一个服务中心,优化设置市级综合人才办,整合全市各类人才服务事项和职能,为人才提供政策咨询、业务办理等服务。以“最多跑一次”的服务理念为人才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务办理体验。一群帮办专员,在全市重点人才企业设立人才工作服务站,明确服务专员,帮助大家解读并办理人才政策,确保人才服务“全天候”“零距离”。三、融合发展,布局人才生态“价值链”。坚持融合招引,出台《进一步强化“双招双引”的实施办法》,明确市人才办和商务局为主要责任部门,各镇街区为具体落实主体,其他各部门通力协作的工作体系,建立活动融合、政策互享、评审联动、考核同步的工作机制。开展全市“双招双引”百日竞赛活动,组建专业队伍并开展专项培训,研究制定《“双招双引”人员激励办法》,将“双招双引”工作成效纳入综合考核范围,作为单位和个人评先评优、表彰奖励、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坚持融合推进,借助各类产业活动,积极搭建人才、项目、资金对接平台,不断释放“以会引才”“以赛引才”成效。坚持融合开发,与华北电力大学合作共建华北电力大学扬中智能电气研究中心,在西南交通大学、湘潭大学设立“人才工作站”,引进王锡凡院士建立“院士工作站”,携手江科大打造“高创园科技孵化器”,与镇江技师学院共同成立“校外实训基地”。

  “这里的创新氛围很好,政府对人才很重视,企业也都在积极向数字化转型。”浙江在线记者李晓峰兴致勃勃地参观完鱼跃医疗、大全集团后说,丹阳医疗器械、扬中“电气岛”品牌已经树立,这方面的人才集聚到丹阳、扬中,这一点和电商人才集聚到杭州很像,“个人感觉,镇江的人才招引工作还可以再挖掘,打造更多地域特色的品牌,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来镇江。”

  政策温暖人才

  泊寓·圌心店,镇江新区的人才公寓,建筑面积约3.3万㎡,地上19层,地下2层,1层为公区、大堂,2层为配套餐厅,3层为公共配套休闲区域,4-16层为长租公寓,共有330个房间,面积30-70㎡不等。镇江新区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泊寓·圌心店项目是新区为区内高端人才打造的酒店式长租公寓,旨在为人才打造创新学习、社交活动、生活服务,三位一体的服务空间。“房间宽敞明亮,配套设施设备完善,从商务支持、娱乐休闲、社群活动等模块入手,为入住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吉贝尔药业,记者们被这家专业从事药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正致力于治疗抑郁症、肿瘤、胃病等疾病的创新型药物的研发有感动,“研发肿瘤可是有较大市场的风险的”荣海生物科技是一家提纯亚麻酸、亚麻胶、木酚素、维生素E等高科技营养素为核心产业的科技型企业,一期投资约10亿人民币,投产后年产值可达60~70亿人民币。两家公司负责人均表示,“人才是第一要素。”

  如果说,泊寓·圌心店是温暖人才的“硬件”,那么,“政策+人才”“产业+人才”“服务+人才”等政策,则是对人才的“软件”。镇江新区科信局局长管理说,“政策+人才”是“十三五”时期先后出台了“两大高地”“创富六条”“开新八条”“人才引育奖补”等系列人才扶持政策;“产业+人才”是“十三五”期间,引进了国际行业顶尖人才2名,招引了行业领军企业7家,培育了科创板上市2家;“服务+人才”是配套环境全面提升,以“310人才品质生活圈”建设为主线,大力整合开发区商圈资源,建设精英公寓、魔方公寓等人才公寓,配套人才驿站服务载体。

  “这里的人才引进政策很完善也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对高端人才,政府部门很重视,从物质和精神上都予以关怀,让人才留在镇江。”新安晚报记者徐淇淇说,镇江的产业链招引人才规模正在显现,这点对于安徽招引人才工作来说,值得参考。

  前景留住人才

  联想星云镇江创新中心于2018年7月正式在润州启动运营。围绕镇江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对标苏南,深化改革创新,培养提高初创、成长型科技企业家的综合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星云产业创新中心石智梅说,几年来,镇江联想星云创新中心已经成功引进、孵化慧灵科技、追灿科技、上博智像等科技人才项目落户润州。

  留住人才,润州推出“政产学研‘四位一体’举措,助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深化与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区等高校(园区)的合作,签订合作协议5个,推动东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镇江分中心在润州落户,促进24家企业与高校开展实质性产学研合作,最高金额达280万元;提升政产学研质量效能,依托平台载体集聚一批科技人才项目,长江金融产业园不到一年时间,落户了虹湾威鹏、星河机器人、千里路智能交通等科技人才项目;凝聚政产学研最大合力,选优配强科技镇长团,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优选成员,通过线上线下对接,今年新派的4名团员全部来自“985”高校,且均为博士,其中有2名来自中科大、西安交大等C9高校联盟。

  润州区委组织部人才办夏云说,润州是镇江的政治中心、商业中心、文化中心,近年来以“产才融合”为主线,创新引才思路、拓宽引才路径、凝聚引才合力,实现从2017年区划调整后的低谷,到2020年连续两年逆势上扬,彰显了润州在镇江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人才担当”。

  “地处南京与上海两大人才虹吸区中间的镇江,能在人才招引上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记者顾红艳说,镇江利用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政策优势,招引大量人才落户镇江,推动镇江产业不断向高端迈进,不断奔跑。

标签:人才;镇江;视频
责编:刘洁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