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既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镇江,因江而生、因江而名、因江而兴,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更肩负守护长江生态屏障的重任。多年来,镇江坚定长江大保护发展基调,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推进长江大保护,在化工整治、产业循环、生态恢复等方面不断发力,着力把长江镇江段建成绿色生态廊道。
2020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即日起,中江网推出“长江大保护‘镇’在行动”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现镇江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中的担当与作为,让一江碧水浩荡东流。
镇江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积极探索生态文明综合改革“镇江模式”
近年来,镇江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镇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陈跃生说,特别是今年以来,以省委深改委“支持镇江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契机,从坚持规划引领、调优产业结构、突出人民至上、建强制度内核等方面发力,秉持“扬长、补短、务实、创新”原则,勇于探索、奋力实践,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镇江模式”。
坚持规划引领,着力打造科学合理空间发展格局
在全省率先出台主体功能区规划,把全市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和生态平衡“四种区域”,配套出台产业准入、环境准入、规划引导、财政支持、土地管理、分类考核6个政策文件,建立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
编制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全市划定省、市级生态红线区域71个、总面积近86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22.3%。大力推行“多规合一”,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调优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将资源节约和废物循环利用贯穿于生产、流通的各个过程,力促能源、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建立循环经济信息共享平台。
几年来,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成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并入选国家级绿色园区,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实现循环化改造全覆盖,江南化工实施4000吨/年气相法白炭黑联产2.5万吨/年三氯氢硅项目、甲基氯硅烷单体副产品综合利用项目等2个循环化改造项目,走出了一条以草甘膦、有机硅为核心,以氯资源、磷资源、硅资源循环为产业特色的绿色化工之路,在经济效益双提升的基础上更兼顾了安全环保,通过资源循环演绎出了“1+1>3”的综合效益,实现综合效益达2亿元/年。
东普化工的硫磺制酸余热回收综合利用,运行期间年节约蒸汽约64万吨,年节约电量约4900万kwh,其生产的酸、碱、盐、氢气、氧气等基础化工原料,则通过管输直接供给园区内化工企业,降低了物流费用、能量损耗。
连续四年成功举办国际低碳大会,智能制造、太阳能电池、高效光伏组件等一批合作项目签署落地,低碳城市发展“镇江指数”等一批低碳领域重要成果相继发布,在国际国内取得了显著影响力。中联达通广与镇江新区通过PPP合作方式,展开覆盖全市的“一城网四通道”加电站网络的建设和运营,组建一个全城性的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以镇江为样板推动新能源车发展。
惠龙E通在国内首创了无车无船货物运输场内交易电商模式,用一个手机APP,就能让等车的货、等货的车随时发布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需求方,打造全国唯一的水铁公多式联运交易平台。2014年至2019年,惠龙易通会员数从1万增至290万,平台订单数从15万单增至6488万单,货运量从832万吨增至35亿吨,年交易额从9000万元增至2222亿元。
低碳发展“镇江经验”入选《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应对气候变化地方典型案例集(全国共5个城市),国际低碳大会、生态云平台等生动实践,成为我国向国际社会展示绿色发展国际担当的重要体现。
突出人民至上,着力建设宜居城乡人居环境
结合海绵城市试点,大力实施小区校园改造、河道生态修复、管网泵站建设、道路改造等海绵试点工程,基本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目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水利部确定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优秀城市。
全力推进生态园林建设,市区建成区累计新增各类城市绿地544.93公顷,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4%,自然湿地保护率和林木覆盖率分别60%和25.4%。积极开展绿色建筑行动,累计新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面积545万㎡,示范项目全部取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
持续发力美丽镇村建设,共完成988个规划发展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建成6个美丽宜居镇、309个美丽宜居村。
全面强化生活垃圾处置,建成镇江、丹阳、句容3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总设计处理规模为3150吨/日,成为苏南五市首个实现生活垃圾全量焚烧的城市。建设生活垃圾分类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厂,进一步提升垃圾处理能力水平。
建强制度内核,着力健全系统完备制度体系
加强地方立法,制定《镇江市长江岸线资源保护条例》,作为国内地级市出台的首部长江岸线资源保护的地方法规,填补了国内空白。
健全标准体系,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展开绿色工厂创建合作,在全国率先推出镇江市绿色工厂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基础设施、管理体系、能源资源投入、环境排放等7个一级指标体系和25个二级指标体系。发布江苏省地方标准《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城市低碳发展水平提供了依据。
建立完善环境信用体系,建立环保信用评价结果半年对外发布制度,实现信用评价结果多部门共享;优化完善差别化污水处理收费政策和差别电价政策,对信用评级红色、黑色企业,对环保信用评级为红色、黑色的企业,污水处理费每立方米分别加收0.6元、1元,倒逼企业规范环境行为。
完善考核制度,制定《镇江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办法》《镇江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镇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等多项考评制度,评估各地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的变化趋势和动态进展,生成各地绿色发展指数。
(艾培 印文风 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