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9月30日镇江讯(巫彤 郭方恒)近日,在江苏句容边城镇大华村的一块水稻田边,4名工人正从2辆拖拉机上将经过处理的禽畜粪便堆放到水稻田边。村党总支书记裔云喜说,提前将这些有机肥堆放到田边角落,等到10月底种植小麦时,方便第一时间下地肥田。
大华村坐落于边城镇仑山湖畔,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原生态环境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是典型的农业村。近年来,村里通过组建大华绿农粮食种植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吸纳了社员112户,共种植了800亩水稻,养殖了4000只鸡鸭鹅、450头肉牛和500只生猪。2019年,大华村集体纯经营性收入达12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比原来增加了50%,达到2.3万元。
长期以来,畜禽粪便乱排、化肥农药过量使用、资源粗放利用,不仅威胁着农村生态、农民生活,也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农业,不但可以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出口农产品结构优化,而且可以渐进性地改善生态环境。裔云喜说,过去这些禽畜粪便都是露天随意排放,不仅味道大、还难处理,晴天还好,一下雨夹杂着粪便的污水四处横流,老百姓平时出门都要捂紧口鼻。为改善养殖环境,2017年合作社集资100多万元建立畜禽粪便处理中心,兴建了粪液储存池、干粪收集池、蓄粪池,购买了渣滓分离机处理等设备,把地下粪便收集管道一直铺设到养殖场,彻底杜绝粪便露天排放。
“畜禽产生的粪便通过管道排进粪液储存池内,经过首道净化工序后直接注入分离器,利用好氧微生物有氧发酵的原理, 使畜禽粪便中的有机物快速繁殖,再通过调整温度、湿度和PH值,15天左右的时间,粪便就能发酵成有机肥,拖拉机拖走就可直接下田。”站在直径6米的分离器前,技术员赵美根告诉记者,这套处理设备每天能收集处理畜禽粪便20吨,生产有机肥料3吨,仅有机肥销售每年就能增收8万多元,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夏柏明在村里承包种植了100亩水稻,他跟记者算了一笔“生态账”:按照平均每亩田需要2吨肥料来算,以往在市场购买化肥需要240元,现在用村里自产的有机肥每亩只需150元,可节约90元,100亩就是9000元。这些有机水稻虽还未收割,但早已被周边客户提前抢购一空。
“现在不仅是本村人,周边的老百姓们都愿意加入合作社,增收致富。” 裔云喜说,大华村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大华已被列入镇江市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建设名单。
为了进一步打好“生态牌”,延伸“致富链”,大华还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秸秆机械化还田等绿色生产技术,严控农业面源污染。去年,大华村农作物秸秆还田率达95%,废旧地膜、农药包装物回收率达80%。“明年村里还将深入探索种养结合,发展200亩的‘稻鸭共作’,提升稻田经济效益;在135亩的枇杷园里养鸡、鸭、鹅,充分发展生态养殖,不断提升农业生态种养水平,以循环农业助农增收、带农致富。”裔云喜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