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
为浓厚镇江新农村建设氛围,近日推出“乡村‘镇’兴·决胜小康——‘汇’眼看百村”系列报道,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等方面,宣传展示镇江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新成就。
带领脱贫 引领脱贫 定准脱贫
丹徒区高桥:“红色”引领小康路 跑出脱贫加速度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带领脱贫;将党员电商培养成“红色电商达人”,引领脱贫;机关党员干部精准结对162户贫困户,定准脱贫……在丹徒区高桥镇村民的眼中,脱贫奔小康的路上,活跃着一支“红色”队伍。
“当前,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丹徒区高桥镇党委书记刘永利说,高桥镇党委紧紧抓牢组织基础、富民产业、优势资源,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扶贫工作。
夯实组织基础 强政治之舵引领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在高桥,大家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是高桥镇的一大亮点。
你瞧,“庠门学堂”开展地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党日活动+”“民情快递”“四个进家门”等党建品牌在高桥创建生根、茁壮成长,创成五星级党支部1个,四星级党支部占比超过25%;村干部管理的“五项机制”出台,村干部有了专职化管理,村书记综合考核、行政村高质量考核机制更加完善,将村级集体经济增幅和对上资金争取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切实树立凭“实绩用干部”的用人导向……
村干部培训提升履职能力
这些做法,真正抓到了脱贫攻坚的根子上。群众看着放心,也更欢迎好支部。
强抓富民产业 蓄发展之能脱贫
因为雪地靴产业,高桥镇声名远播,凭借超过35%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了“雪地靴之乡”。雪地靴成为了“网红”,高桥镇摸索提炼出“互联网+党建”模式,为雪地靴产业再添一把火。
雪地靴文化节助推行业发展
近年来,镇党委按照“233”工作路径,坚持特色产业引领,新建了雪地靴产业市场和展示中心,引进设计研发大师陈国学建立工作室,与四川大学、中国皮革研究院、扬州大学等科研院校强强联合,建成人才培训交流中心创新平台和市场服务平台,推进“产学研”合作,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
镇党委使出组合拳着力推动雪地靴产业线上线下齐发展:组织实施“党建+裘皮电商”,制定干部、党员帮带制度,通过开展“亮身份比形象、亮承诺比信用、亮业绩比贡献”等活动,将党员电商培养成“红色电商达人”,帮助带动更多的群众就业创业……
网红直播带货创新销售模式
全镇现有与皮革相关的各类企业330余家,从业人员近6000人,其中电商150户,2019年全镇人均收入2.2万元。镇党委引导企业创新销售模式,通过与淘宝直播平台合作,聘请网红主播直播带货,其中2019年“双十一”交易额达1.2亿元,有效化解了市场寒冬。
整合优势资源 合众方之力攻坚
杜龙泉是江洋水产养殖合作社负责人,作为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的他,将党员教育实境课堂搬进养殖场,带领社员户均年收入超过7万元,其本人于2017年被评为区“十佳共产党员”,江蟹、扣蟹荣获2019年度全国“一村一品”。长江四面环绕着这座江岛,给予了他们可利用的江水资源。全镇共有江蟹、扣蟹养殖合作社3家,拥有“长江江蟹”“高江蟹”两个品牌商标,扣蟹标准化培育池800多亩,成蟹标准化养殖池500多亩,年销量超20万公斤,销售额可达到1500余万元。
乡土人才促进水产养殖发展
带头的产业跑起来,后面的人也不能落下。高桥镇党委勇担大梁,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形成聚合效应,全力推进扶贫工作。全镇机关干部精准结对162户贫困户,“一户一策”定准脱贫办法,已全部实现脱贫。组织开展支部结对,引导群团组织加入,近年来,通过驻地站所、爱心企业帮扶,镇妇联“社会妈妈”公益基金、兴教助学协会资助,累计为700余名留守儿童、困难学生捐助150余万元,中交二航支部帮助京江村修建水泥路。
近年来,全镇“第一书记”积极履职,帮助村集体共谋发展路径,帮扶贫困户22户,引进扶贫项目8个,争取扶贫资金1300余万元,为村集体脱贫攻坚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佳佳 龚啸 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