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78天后,77位勇士悉数“回归”
2020-04-13 09:59:00  来源:金山网  
1
听新闻

金山网讯 他们,终于回家了!4月12日下午,镇江派出的所有援湖北医疗队员中,在当地工作时间最长、服务患者病情最重的17名医护人员,在圆满完成任务后平安返镇。这意味着,从1月26日镇江首批战“疫”医务工作者驰援湖北,到4月12日顺利返回,镇江77名白衣战士,全部归来。

过去的78天里,77位勇士,将属于医者的“战疫论文”,写在了最前线。

强大“粉丝团”迎接“偶像”

下午四点刚过,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副护士长陶华奎的妻儿和另外两位家人,就已经在归来勇士即将驻扎休整的酒店等着了。两个多月没有见到爸爸,前一天得知陶华奎就要回镇江,5岁的儿子再也抑制不住想念,兴奋地喊着:“要去接爸爸。”而陶华奎的妻子,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妇科十三病区护士祁湲,也一反常态,接受了同事和领导“今天你可以晚一些来上班”的特殊待遇,赶在晚班前,见丈夫一面。

和祁湲一样在等待亲人的,还有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冯丽萍的“一大家子”:父母、丈夫、儿子、亲弟、弟媳、外甥。但和10多位冯丽萍在医院的护理姐妹们比,“家人团”的“气场”稍逊于由她的同事们组成的“粉丝团”。虽然戴着口罩,但从眉眼间很容易就能判断出,这个“粉丝团”中的多数,都曾经在她们为冯丽萍特地拍摄的视频中出现过。在那段视频里,当时正要转战至武汉市肺科医院ICU的冯丽萍,“绝对是心中的偶像”。

有“粉丝团”的返镇医护人员还有不少。酒店门口,他们或捧鲜花,或拉横幅,坚持等候在风中。其中,一条印有“春暖花开你最美,戚文洁欢迎回家”的自制横幅吸引了不少迎接人的注意。横幅上,两名全副“武装”的医护紧紧靠在一起,站在漫天飞舞的樱花中,竖起大拇指比赞。横幅后,戚文洁2岁多的儿子被家人抱在怀里,“应援牌”高高举过头顶,希望妈妈在下车时,能第一眼看到自己。

“男”丁格尔组合回归

撤离的路上,陶华奎流了多少次泪,他已经记不大清,虽然一直想要极力控制住情绪,但是眼泪总是“不听话”地往下淌,“我们在去机场的大巴上,看到好多各行各业的武汉人,都自发在道路两边欢送我们,这不仅是两地人民深厚情谊的见证,也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

回到镇江,刚下汽车,陶华奎看到了人群中向自己挥手的妻子和儿子,平复不久的心情再起波澜,又一次红了眼眶。陶华奎忍着泪,看看祁湲,再看看孩子,往前靠了一步,忽然又往后急退两步,一言不发,一家三口就这样隔着一段距离,挥了挥手。

在武汉工作的这些日子,陶华奎很思念自己的妻儿,最大的心愿就是帮助患者康复出院,早日回家和亲人团聚。“我现在最想做的,就是隔离期结束后,能回家抱抱孩子,亲亲他的小脸。”想到14天后就能与家人团聚,陶华奎笑着说。

两个多月的“疫”线战斗,几乎没有一天能够放松下来的神经,以及高强度的工作,让与陶华奎组成“男”丁格尔组合的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ICU男护士刘子禹多少有些疲惫。回到镇江,这个28岁的小伙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好好休息,好好睡觉”。

战“疫”是最好的“医学论文”

疲惫,体现在了不少队员明显变苗条的身材上,但是,当看到疲惫转化为工作成效,转化为患者重新获得的健康,大家对于自己所承受的辛苦,都选择了“轻描淡写”:“只要患者能够康复,这点付出真的没什么。”

作为12日归来的17人中唯一一名医生,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尹江涛还处在“人归心未还”的状态,依然牵挂着武汉的患者,“在那边工作的时间久了,还真有点舍不得,尤其是患者。虽然我们走的时候不少人的病情已经缓解,其中已经有2人去掉了ECMO,但还是有比较重的,希望经过继续治疗,他们都能恢复健康”。

拥有11年工作经历的尹江涛坦言,在武汉工作的这两个多月,是自己从医以来工作强度最大的一个阶段,但是作为党员医生,能够帮助患者摆脱病痛折磨,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段宝贵的经历,也将成为他人生中不可复制的宝贵精神财富。

自1月派出医疗队驰援湖北后,3月起,江苏医疗队分批次撤回。当时,仍有数百名队员依然坚守阵地,挺进了武汉的“重症高地”,全力救治患者。

和所有驰援湖北的江苏医疗队队员一样,镇江的77位勇士奉献在各自的战“疫”岗位上,用汗水和智慧,挽救生命、呵护心灵。正如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在迎接最后一批回归镇江的17位勇士时所说:“赵亚夫赵老,是将‘论文’写在了大地上。勇士们,则是将‘论文’写在了战‘疫’的最前线。”(杨泠崔骏)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