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企业实体忙着复工复产,“线上”消费也借着“三八”大促开始回暖。从3月5日0时持续到8日24时的“天猫三八节”,第一波补偿性消费在“线上”先行回暖。
宅家一个多月,从事传媒行业的90后小刘早已习惯鼠标点点,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这几天,她盯住电商“三八”大促,差点让购物车“爆”掉。“闷得太久了,只有买买买才能抚慰一下我的心情。接下来努力工作呗!”小刘说。
随着快速复工、电商发货,再加上小刘这样年轻消费者“活在当下”的人生态度,开春第一波“补偿性消费”来得相当猛烈。
2月以来,我市绝大多数重度依赖“线下”的业态领域几乎陷入停摆,迅速“转战”线上成为抓住客流的刚需手段。很快,几乎所有的艺术培训机构都开设了“云课堂”。位于大市口的一家培训机构负责人叶子老师告诉记者,恢复实体课堂时间仍未可知,另外,一定会有部分家长不再来课堂上课。“所以我们正在培训师资掌握相关技能,抓紧录制视频教材,今后会以网课的形式销售。”
8日起,根据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的工作指引,我市部分餐饮单位有序恢复营业。此次受疫情影响,餐饮业受到较大的冲击,也倒逼企业考虑如何“双线”经营。2月中旬,疫情形势还很吃劲的当口,就有餐馆老板借力微信朋友圈,发布“无接触送餐”服务。万达商圈附近一家餐馆负责人刘女士召集在镇厨师、服务员,分工合作,采购切配,收集订单,最后送餐上门。“渐渐地微信订单越来越多,顾客的口味也在变化,我们不断扩能,到最后直接发布平时的菜单来满足顾客需求。经过努力,我们将疫情影响降到了最低。”刘女士告诉记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这次疫情发生的特殊时期,部分市民线上买菜的习惯初步培养起来。但是如何将地头园里的蔬果妥善及时送到市民餐桌,还需要生鲜供应链的快速运行完善。2月下旬以来,家住滨江板块一小区的邻居微信群里分享过句容的草莓、宝堰的母鸡、丹徒的老鹅等订单,但是农户在预处理、包装、送货等方面暴露出的短板,让消费者满意度有所降低。业主马先生介绍,根据热心邻居提供的线索,他花100元买了2只母鸡,可是农户只提供拔毛服务,因此他拿到手的母鸡还带着浓浓的血腥鸡屎味,自己开膛破肚时的感觉真是“一言难尽”。马先生告诉记者,一些农户是不是可以通过此次疫情找到商机,探索出生鲜电商的路子。 (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