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镇江小众书屋:为江南文脉传承添一分光
2019-11-14 14:3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晏子 余宽平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11月14日镇江讯(晏子 余宽平)10月29日,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在无锡开幕,国内外专家共议江南文脉传承发展。

  11月9日,以“江河交汇运河人家”为主题的“首届中国镇江大运河文化月”活动启动。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展示和传承镇江大运河文脉。

  如果说“江南文脉论坛”“首届中国镇江大运河文化月”,是官方推动江南文脉传承,那么11月8日开业的小众书屋,则是民间为江南文脉的传承增添一分光。

  江南历史悠久,钟灵毓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方沃土孕育了丰富、精致、开放、包容、进取的江南文化,江南文化代代延续传承而成江南文脉。江苏是江南文脉的重要缔造者,而镇江自古山、山并秀,在守护、传承、发扬江南文脉中焕发着昔日的荣光和全新的光芒。

  位于运河风光带西门桥头的“小众书屋”,分为楼下和楼上两个部分,楼下主营历史、文学(古典文学为主)、艺术等人文书种;楼上供读者品茗读书。在众多读者眼中,“小众书屋”虽小,但也在为镇江文脉、乃至江南文脉的传承默默助力。

  在小众书屋创办人黄飞看来,文脉传承有两个关键要素,一个是人,另一个是书。据《论语八佾》记载,孔夫子当年说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一段就是“文献”一词最早的出处。按照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解释,这里的“文”指的就是典籍,也就是书;“献”指的是贤人,也就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换言之,“文献”的核心内涵,无非是“人文”二字。

  对于镇江文脉传承中的“人”与“书”,黄飞如数家珍:镇江是人文荟萃之地,文化学术繁荣发达,可以说是中国文化重要渊薮的一部分,两千多年来积累了丰厚的文献资源。如刘勰著《文心雕龙》,萧统编《昭明文选》,沈括作《梦溪笔谈》……小众书屋则是站在这些“巨作”的肩膀上,传承一分文化的“星火”。

  文脉靠什么传承?黄飞认为,首先主要靠人:长辈、亲朋、老师、邻里,甚至同好同行而未必相识者;其次要靠文献文物、山川景物;最后靠系统的学习(各级各类的教育、培训)。三者之中,文献、文物是可视的依据,里面储存、蕴藏着民族的历史沧桑、信仰道德、经验智慧。黄飞认为,中华文化的“家珍”——是传世的典籍,其中名声最大的,莫过于清代乾隆年间集中全国学术精英合力编纂的《四库全书》,收书3460余种,字数超过7亿。

  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与书中人物心灵的交流,也是一种文化传承。黄飞说,但书分“好书”和“坏书”,看一本好书能引人入胜,使人废寝忘食,与其书融为一体,置身于书中的喜怒哀乐之中,达到忘我的境界。而一本坏书却会在人们的道路上挖出一个又一个坑,一不留神,就陷入其中许久不能自拔。

  “吾生有涯,而学无涯。”现代书刊浩如烟海,但任何时代总有形形式式的窳劣之书。黄飞说,小众书屋就是要在书友与书目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进而为江南文脉的传承添一分光。

标签:文脉;传承;江南
责编:郭玲玲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