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在师市,细数那些“镇江印记”
2019-11-04 09:24:00  来源:金山网  
1
听新闻

  金山网讯 近乡情怯,然而,远隔八千里路云和月,天山脚下耳闻目睹有关镇江的一切,却有着莫名的亲切感。那是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惊喜与感动,也是援疆九年以来心手相连、互动交融的无声见证。

  初到伊犁垦区报社报到时,这份有着67年历史的报纸刚刚迁往新址。报纸下方的地址换成了新址:可克达拉市北固山西路。头顶着亮得睁不开眼的阳光,最初的一周,北固山西路成为高德地图上指引我步行上班的方向标。在军垦新城可克达拉的道路框架中,打上镇江烙印的北固山西路并不孤单。其北面东西走向的道路有个更为响亮的名字——镇江路。

  镇江路上,则坐落着镇江援疆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交钥匙”工程——可克达拉市镇江高级中学。深入采访得知,绿色原野上崛起的可克达拉市背后,凝结着以张晖为代表的镇江援疆规划人的呕心沥血。漫步可克达拉,第一次真切的感悟,尽管相隔千山万水,镇江与师市的时空距离如此之近。镇江,正以点点滴滴具象化的方式,嵌入到可克达拉这座年轻城市的血肉与生命。

  走访团场时,总会邂逅与镇江有关的小区。62团援疆干部卢坚锋回忆,刚进疆集训时,远离亲人、气候干燥、时差和饮食差异……面对这些意料之外的困难,最初有点措手不及。驻团第一天散步时,听一名团场职工说家在丹阳,本以为遇到了老乡,追问之下才知他家住“丹阳小区”。更令卢坚锋惊讶的是,62团还有“金山社区”“宝华小区”“江南苑小区”等5个援疆住宅小区,“听着这些名字,瞬间便有了回到家的感觉。”

  64团的镇江小区、72团的镇江小区……第一次激动地写下这些小区名称时,采访本上手中的笔头像是在跳舞。细问得知,2011年首批援疆开展时,有感于团场职工住房条件简陋,援疆项目中遂安排了保障性安居房项目。这才有了许多以镇江地名命名的小区。

  比凝固的建筑、道路更打动人心的,是一批镇江人的故事。当镇江籍兵团二代、年近六旬的72团政委丁高峰,第一次当着同事的面,忆起小学时丹阳来的奶奶照顾自己的场景,情难自已溢于言表。当该团纪委书记王建芳提及自己的婆婆赵新茹,时隔二十年后踏上探亲回镇江的旅程,火车上一路泪流不止的画面,又何尝不是那个大时代下凡人悲欢离合的剪影?!

  与伊犁垦区报社李秀蓉老师攀谈得知,7月正是她公公三周年忌日。上世纪六十年代,来自丹阳胡桥公社的公公婆婆赴新疆支边。乡愁始终是萦绕在公公婆婆心头最浓的情愫。几十年来,亲手下厨做上几道镇江口味的家乡菜,成了二老纾解乡愁的最好寄托。2016年耄耋之年的公公患上肺腺癌。李秀蓉记得,病重期间,公公念兹在兹的一件事就是想回老家看看。但终因病魔缠身,朴素的心愿成了未了的遗愿,令人听来唏嘘不已。

  事实上,一些镇江人的乡愁正以另外一种方式在下一代身上得以延续。据李秀蓉老师介绍,父母双双或者其中一方是镇江人的,子女名字带有镇江一词的,她听说的起码不止一两个,比如63团12连就有人名叫叶镇江。户口本上原本是籍贯的镇江一词,却变成了自己的名字。客从何处来?客从镇江来!风流云散,扎根边疆数十载,当异乡不再是异乡,故乡却永远是故乡。

  忆起我刚来伊犁时,往军垦路的超市里采购了一袋伊香大米,遂想着要给煮好的饭搭上一点腌菜咸菜。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挑拣,当看到“恒顺乳黄瓜”“镇江小菜”的字样时,那一瞬间,最纯正的家乡味道仿佛透过密封的瓶盖扑鼻而来。后来赴兵团分区采访发现,镇江企业的触角开始延伸到这里,两地产业投资合作如火如荼。恒顺集团就在此设立了恒顺沙林食品有限公司,专门从事香醋等调味品生产。

  无论是饱含浓浓镇江乡愁的凡人往事,还是带有镇江地名的道路、建筑小区,抑或是正在持续涌现的镇江牌产品,它们连接起镇江与师市这片土地的历史、现在与未来。随着援疆工作的久久为功,这些镇江印记被注入更丰沛的情感意涵,也必将源源不断地被赋予经受风雨洗礼的恒久生命力!(镇江报业援疆记者陈志奎)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