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祖孙三代的工行情缘---工行改革开放40周年的故事
2019-01-03 09:1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1月3日镇江讯(吕源焮 孙玲)1975年,我的爷爷进入了工行镇江分行;1989年,我的父亲进入了工商银行;2017年,跟随着父亲和爷爷的步伐,大学刚刚毕业的我怀着对工行无比的憧憬成为了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我家祖孙三代43年的工行缘,不仅见证了我家与工行情的延续,更见证了工行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发展。

  改革开放40周年,工行成立34年,从最初的专业银行到商业银行,再到股份制改革,工行之所以可以有今天翻天覆地的成就和硕果,都来源于老一辈工行人坚持改革开放,来源于他们辛勤劳作的付出。

  爷爷1975年进入工行,他18岁北上甘肃兰州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后因国家政策1975年返乡转业进入了当时的镇江市人民银行。听爷爷讲,那时的人民银行既行使国家金融管理职能,又具体办理各项金融业务,在柜台上人手一把算盘,可谓“一把算盘走天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1984年1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国家专业银行体系的最终确立。爷爷总说:“自己可谓是见证工行诞生的一代人了。” 爷爷家搬了好几次,但家中的置物柜上却始终放着一把老算盘,算珠墨黑,木质框架也被磨的发亮。虽然计算器早已普及,但爷爷总会拿起那把老算盘,教着年幼的我,“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除二,四下五去一……”记得刚刚工作的我,经常听爷爷讲工行的“三铁精神”,工行人对“铁算盘,铁账本,铁规章”的内控文化坚持和秉承。听爷爷说,当时的老会计都是眼不离帐,手不离笔,身不离算盘的,每笔业务都是纯人力手工完成,一项工作往往需要四五个人的通力配合,对每一位员工来讲可谓是技能与体力的双重考验。

  父亲1989年入行,父辈时代的工行,电子化办公登上了银行的柜台。儿时的我,经常跟随着父亲去单位玩耍,是叔叔阿姨身后的小跟屁虫。那时的银行柜台还是高高的,柜台窗口封着铁栅栏,邮递员叔叔每天背着重重的背包送来百来封信件,每一位员工的脸上都洋溢着认真又专注的神情,森严而忙碌,便是幼时的我对银行的最初印象。

  父亲入行那年是工行第一批286电脑投产使用,到了1990年,工行全国计算机网络系统正式运行。常听父亲说起90年代的“电脑热”,跨世纪的千禧年前后,一场全行学习计算机的热潮便席卷开来,眼前仿佛还是父亲对着键盘学习打字的认真模样,电子化设备逐渐渗透入工行每个办公业务中去,工作人员利用下班时将一天的数据拷贝入硬盘中,一天一光盘,成为工行始终紧跟时代发展脚步的最佳见证,工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化办公的深化与时代同步。工行发展的脚步越迈越大,1992年工行在新加坡开立了第一家境外分支机构。工银亚洲、工银欧洲随后依次成立,工商银行开始了“抢滩设点”的外延式发展。2005年工行进行股份制改革上市,工行的各项业务跻身全球前列,成为大家口中的“宇宙行”。

  我2017年大学毕业进入工行。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老一辈的工行人,从小我便也和工行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幼小的内心里种下了一颗工行梦的小种子,在耳濡目染中不断生根发芽,直至开花结果。作为工行的新生力量我进入了镇江工商银行京口支行这个大家庭。刚入行,支行领导带领几个新进行员工到江苏大学支行学习,这是镇江工行打造的首家智能型网点,走入大厅,不见办理业务的柜员,映入眼帘的则是六个“大家伙”:两台智能机、一台产品领取机、一台回单打印机、一台网银体验机、一台自助终端。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各台机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超过80%的非现金业务可脱离柜台在智能机器上办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我行手机银行、融e联、融e购的不断推出,客户甚至足不出户,购物、账单查询、汇款等需求均可一键搞定。

  如今的工行,不再有满厅杂乱吵闹的排队现象,最常听见的也不再是拨拉算盘珠子的声响,而是那一声声热情的“欢迎光临,请这边来!”,大堂经理引导客户或是进入VIP理财室私密交流;或是引导客户到自助设备区自助办理。客户一个笑脸,一个“非常满意”按钮,成为现在工行网点的写照。

  目光流转,从爷爷置物柜上的老算盘,到墙边的286电脑,再到父亲手中智能手机,爷爷如今80岁,腿脚虽不便,但仍会时不时的到网点去和他的老同事们拉拉家常,感慨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也总会拉着我的手说道:“这是个好时代,你们年轻人可要跟上发展的脚步啊!”

  改革开放40年,工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位工行人的生活里都留下了这40年改革开放发展的痕迹。95后的我,享受着了工行改革开放带来的硕果;站在时代风口上的我,肩负着祖孙三代的使命,薪火相传,将用自己的青春与智慧传承接力将工行建设成现代商业银行的远大理想,就像每一位奋斗过和正在奋斗的工行人一样。

标签:
责编:刘洁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