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营街北端现状与改造意向


大市口西片区围墙现状与改造意向

金山网讯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事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8月21日上午,市政府举行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专题联动新闻发布会,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督察员代表及新闻单位通报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计划、2018年改造计划及工作进度安排以及2018年5个片区改造方案及拆违工作督查情况。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计划将按照打造“精美镇江”和建设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的总体要求,遵循“共同缔造”理念和“城市双修”的原则,在加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力度的同时,结合片区特点,融入各具特色的街巷文化,将老旧小区打造成“安宁、洁净、优美、祥和,人们诗意栖居的温馨家园”。
三年改造145万平方米老旧小区
为进一步改善提升我市老旧小区生活环境和居住品质,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起,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
据统计,市区上世纪90年代前建成的老旧小区约700万平方米,这些小区普遍存在建筑功能老化、基础设施缺失、管理水平低、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群众要求改造的愿望非常强烈。我市从2005年起,将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工作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启动了老旧小区及街巷改造、积水区整治工作,累计投入3.1亿元,对白莲巷、桃园、王家湾等60多个小区、约562万平方米老旧建筑进行了综合整治,25万老旧小区住户受益。
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市区剩余145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其中,2018年计划改造约51万平方米,2019年计划改造52万平方米,2020年改造42万平方米。今年改造的51万平方米涉及市区老旧小区5个,受益群众1.75万人,分别为大市口西北片区、中营片区、朱方路片区、同德里片区、九里街小区。
遵循“共同缔造”理念
“我在这个小区已经住了50多年了,这次改造也是附近百姓期待已久的。”50多岁的仲彬在中营片区出生、长大,她表示,小区建成早,有些基础设施已经滞后,她希望通过改造让这个熟悉的地方变得更好,特别是看到其他小区通过改造以后有了改变,更是期盼着改造快点进行。不过她也表示,希望在改造过程中政府能够多和老百姓沟通,多听听老百姓的想法。
据介绍,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计划将突破原有思路,一方面坚持统筹规划,成片改造的原则,根据小区现状,将成片改造与零星改造相结合,将综合整治与单项整治相结合,以片区为单位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有序实施;另一方面还将遵循“共同缔造”理念和“城市双修”原则。学习厦门等先进城市的经验,坚持以居民为主体,调动居民群众的积极性,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全过程,实现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
针对今年改造的5个片区,目前已经开展了多轮“设计师进社区”活动,设计师采取蹲点守望的方式,观察群众的生活习惯、出行方式,进社区征询群众意见和建议。
为将实事办实,好事办好,在今年的老小区改造中,还创新性地聘请了市民督察员,对老小区改造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监督,工程结束时参与验收,及时反馈小区居民意见建议。目前京口区已聘请市民督察员25人,润州区已聘请市民督察员15人。
先功能改善后环境提升
在和平路街道朱方路102号现场,居民严柏顺告诉记者,他在这儿已经居住了8年,“说实话,原先住在这里真的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比如说没有车棚,电动车停放不方便,你看现在,新的车棚已经建好了,停车、充电都方便多了。”严柏顺指着旁边新建的非机动车停车棚说。
市住建局局长宇文家胜介绍,老旧小区主要改造内容包括补齐功能短板、进行环境提升和实行物业管理三大类。补齐功能短板方面,重点解决好路不平、灯不明、排水不畅、污水漫溢等老大难问题,修缮老旧建筑和破损路面,打通片区微循环,方便居民出行,努力增建停车设施,着力缓解老小区停车难等问题。环境提升方面,包括拆除违章搭建,恢复公共空间,消除“蜘蛛网”,净化空中视线,美化第五立面,提升街区整体形象,改善环境卫生,增加绿视率等。
据镇江市规划设计院城市分院副院长许进介绍,今年改造的5个老旧小区将按照“先功能改善、后环境提升”的原则,先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在确保功能、设施得到改善的同时进行环境提升。
以大市口西北片区为例,改造主要包括地下、地面、地上三个部分,地面整治内容将重点围绕交通改善、便民设施、绿化美化等三个方面进行。针对老小区居民停车难问题,小区内原有泊位予以保留,同时增加绿化改造泊位31个,公共停车增加三中部分地下车库泊位约100个。
而在老小区中普遍存在的非机动车停车、充电问题,也在改造考虑之列。大市口西北片区规划新增10处非机动车停车棚,中营片区规划新增5处非机动车停车棚,同德里片区规划新增非机动车棚3个,朱方路片区规划新增非机动车棚7个,九里街小区规划增加公共非机动车车棚1处。消防、卫生、物流、晾晒架等便民设施也都进行了考虑。
融入各具特色的文化元素
老小区改造不止于功能改善、环境提升,许进透露,在今年5个片区的改造方案中,还将片区各具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期望在改造中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充分融合,延续片区的历史特色和人文氛围。
以中营片区为例,片区内有梦溪园巷,有古泮泉,在对其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时将尽量还原历史风貌。比如,梦溪园与干休所周边建筑改造将选用新中式风格;该片区将整治围墙1247米,在风格上也将采用具有江南特色或新中式的墙体,部分质量较好的围墙还将进行垂直绿化;改造后,片区内设置街巷标识牌12处,科普展示牌12处、宣传栏8处,这些标识牌、展示牌等小型设施也将在细节处体现中营文化特色,更多采用中式风格设计。
考虑到中营片区老龄人口较多,对道路有坡地区还将进行无障碍改造,道路采用一块板,无人行道高差。
记者观察:
专题联动发布联动更连心
将新闻发布工作的视点对准民生,把最具代表性的政府实事工作(项目)作为发布重点,今年以来,市政府创新开展专题联动新闻发布活动,通过整合现场观摩、互动交流、新闻发布等多种形式,将征集意见、政务督查、新闻发布进行链条式整合,以彰显政府为民办实事的理念、态度和作风。
众所周知,新闻发布会是政府或某个社会组织定期、不定期或临时举办的信息和新闻发布活动,直接向新闻界发布政府政策或组织信息,解释政府或组织的重大政策和事件。就政府新闻发布工作而言,向来以例行发布为主,发布主题和内容大多围绕全市阶段性重大活动、各部门重点工作展开,但因发布模式单一、流程老套,给大家的感觉常常是“走过场”,更谈不上敦促工作落实和改进。
相比之下,专题联动发布已初显“过人之处”。
据介绍,今年市政府在认真梳理政府全年重点工作的基础上,经多方征求意见,最终敲定5个联动发布主题,分别是主城区菜市场建设、市区老旧小区改造、“四校联动”调整优化教育布局、沪宁高铁镇江南站优化改造、垃圾分类推进情况,围绕各个主题分阶段分类别开展专题联动发布活动。不难发现,这5个主题虽切口小,但涉及的正是民生关切、社会关注的重要内容——食、住、行,教育以及环境问题,可谓是抓住了民生命脉。
联动发布不再拘泥于一个固定会议室,一幅固定背景,一套固定流程,而是将现场观摩、互动交流、新闻发布等多种形式有机整合,把新闻发布会开到田间地头、开到施工现场、开到居民小区,开到老百姓身边去,在政府与百姓之间架设“连心桥”。
联动发布所涉及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全都纳入督查内容,由市政府督查室形成督查情况、问题汇总、决策建议,或公开通报,或约谈问责,使五大民生工作前面有目标、后面有督战,进一步落细落小落实,将政务督查与新闻发布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彰显联动发布的功力。
政府从过去“只做不说”或“少说多做”,到如今主动给媒体“喂料”,让人颇感“受宠若惊”。市民反映,新闻发布能让普通百姓参与其中,尽显政府“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亲民姿态。政府有关部门发出感慨,专题联动发布,让发布工作不再“鸡肋”——从过程发布到结果发布,每一个环节都是对工作的检阅,既赢得了社会共识,也促进了部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