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丹阳后丁庄村双眼墩土墩墓有明显盗墓痕迹
2018-08-02 09:23:00  来源:金山网  
1
听新闻

  金山网讯 近日,气温居高不下,哪怕坐在没有空调的室内,仍然热不可当,更别说顶着烈日,在近40℃的户外工作了。昨天,记者跟随镇江市博物馆副馆长王书敏来到丹阳司徒镇后丁庄村的双眼墩土墩墓考古工地,采访冒着酷暑坚守在考古工地一线的考古工作者们。

  天热高温,趁早凉多赶工

  清晨7点是王书敏平常从家出发的时间。他解释说,炎热的天气限制了工地上的工作时间段,必须趁早凉多赶点工。

  40分钟后,我们到达丹阳司徒镇后丁庄村的双眼墩土墩墓考古现场。两座隆起相邻的大土堆就是第三次文物普查后登记在案的双眼墩土墩墓。为配合122省道改建工程,市博物馆考古部对所涉路段的双眼墩土墩墓进行考古发掘。建设工程有工期限制,考古人员从今年6月19日进场,9月25日前必须结束。

  清晨的工地上已经忙得热火朝天,工人和考古人员已经全部到位。

  王书敏介绍,镇江博物馆目前有孙家村遗址、句容岗下村遗址、丹阳双眼墩土墩墓、铁瓮城遗址这4处考古工地。面对高温,考古部十多名工作人员为完成各处的考古发掘任务全力以赴。除他之外,坚守在土墩墓的几位考古人员还有陈长荣、朱志远和王馨华。实习生王馨华是来自首都师范大学考古系的研究生,明年才毕业的他毕业论文写的就是土墩墓。这次实习给了他很好的学习机会。

  王书敏从后备厢里取出自己的大圈沿草帽交代记者戴上,“紫外线太强了”。他自己则在T恤外面套了一件长袖衬衣。工地上顶着烈日铲土的工人大多穿着长袖或是套着袖套、戴着草帽,脖子上搭着毛巾。考古人员陈长荣告诉记者,“他们都是附近招来的村民,早上6点就来上工了”。

  早上6点到中午11点,下午3点到6点,这是他们夏季的工作时间。上午8点不到,工地上已经喝完了整整一大保温桶的大麦茶。每个人都不时地捧起巨大的杯子大口喝水。

  黝黑的皮肤几乎是所有考古人员共同的外貌特征,无论年轻年长,他们的脸和胳膊都比普通人要“黑三度”。站在土墩墓顶上指挥民工按指向铲地挖掘,不到20分钟,王书敏衣服的前襟已经渗出大块的汗渍。每天在考古现场盯着,他最大的焦虑不是天热太阳晒,而是“担心万一不小心挖坏了就影响整体判断了”。

  水浇上土,一下子就干了

  “两个土墩墓的底径有30多米,属于中等偏大的土墩墓。”王书敏介绍,“根据以往的经验,初步判断是两周时期的墓葬。”因目前还没出东西,具体年代尚无法判定。“应该是贵族的墓葬。”经过一个多月的挖掘,目前发现两个土墩墓都有明代烧砖的窑址,还有明显的盗墓痕迹。

  在双眼墩土墩墓顶,可俯视墓顶有数条有规则地向四周放射性的泥土线,线状处泥土颜色发灰白,与两边的黄土看上去明显不一样。

  “老天爷,我以摸金校尉的名义请求您来场雨吧。”这是王书敏三天前发的朋友圈。他说:“真是奇怪了,镇江下雨,这里不下雨,丹阳下雨,这里还是不下雨。”

  为了拍摄考古场地的全景,王馨华和朱志远两个小伙子已经忙了近一周的时间。“天气不给力,总是不下雨,泥土湿度不够,拍出来的照片显示不出放射线状与周边明显的差别。”王馨华无奈地说。

  从昨天开始,工地使用水泵从边上的池塘里抽水不断地浇土墩墓,“土太干了,水浇上去一下子就干了。”经过浇水的土地,颜色有了变化,今天早晨再将放射线状部分用白灰划线,经过两次拍摄,他们终于拍摄出比较理想的照片。

  无人机拍摄时,陈长荣招呼工人们离开现场,抓紧时间在边上的小树林里喝喝水,稍事休息。

  早上7点出门,晚上7点进门,上工地的时间,没有休息天和节假日,没有时间娱乐和社交,这是考古工作者的生活常态。高温下暴晒,感觉像被火烤,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可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没有一个考古工作者叫一声苦。王书敏认为,要想作为一名合格的考古队员,“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吃苦和专业精神”。(马彦如)

标签:土墩墓;考古;丹阳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