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今年以来镇江市未发生一起危化品安全事故
2018-07-26 10:21:00  来源:镇江日报  
1
听新闻

  本报记者 朱婕 本报通讯员 许继卫

  近期,我市气温不断走高,一些化工企业一线临时停工。“气温越高,执法检查力度越大。”高温下,安监工作人员成为“逆行者”,一周3次、一次至少2小时,从企业的罐区、装卸区,到危化品储存区,安全生产工艺、仪表、总图、设备等是否符合要求,一一“扫描”,不留一块安全“死角”。

  关于危险化学品,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甚至从字面上理解就谈之色变,唯恐避之不及。市安监局相关负责人解释:“其实危险化学品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很常见,危险性主要表现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和腐蚀性上,比如家庭使用的天然气,车辆使用的汽油,冷库制冷的液氨,剧毒品的农药,工业使用的甲醇、乙醇、烧碱、硫酸、盐酸,等等。”

  那么,我市是如何勒紧危化品头上的安全“缰绳”?市安监局副局长周德厚介绍,目前全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已经实现全覆盖,对化工企业,危化品车辆、船舶、运输管道及各单位使用的实验器材、化学品等各类危险源,主要通过执法检查、管控平台、电子运单管理等不同模式,实现安全监控。今年以来,全市未发生一起危化品安全事故。

  今年正月初一,镇江新区新材料产业园、索普化工基地的多家化工企业,收到了市安监局和当地相关部门送来的“安全红包”。“从往年的情况来看,春节期间企业安全生产的弦容易松,这个时候以送安全红包的新方式,开展执法检查,是希望企业绷紧这根弦。”周德厚解释。而在企业看来,“安全红包”是一份节日礼物,更是一份好彩头,打开红包的正确方式应该是安全生产。据统计,春节后安监部门对26家企业开展复工检查,共发现隐患148条,目前已全部整改完毕;上半年全市共出动460余人/次,对187家/次企业开展执法检查,处罚违法企业51家。

  再以危化品安全生产管控平台为例。这一平台已对我市104家生产和使用危化品企业实现了源头监管。“主要是通过重大危险源信息采集系统和危险源检测预警系统,加强了对企业生产情况的实时动态监管。”周德厚解释,这两大系统打开了企业与公安、消防的信息通道,实现了“数据跑腿”,一旦报警信息上传,另一头的职能部门就会成为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撑”。而针对运输危化品存在的安全隐患,我市则实现了电子运单管理,“电子眼”全程跟踪。比如,道路运输监控中心对车辆所运输的危化品名称、化学特性、运行线路以及驾驶员、押运员等情况全天候监控;海事部门的AIS和VITS智慧海事监管系统,全时段监控船舶身份、地理位置坐标、航向等信息。

  根据企业(包含加油站)生产经营危化品的风险大小、本质安全水平、安全生产管理现状等要素,危化行业将企业定级划分为红色重大风险企业、橙色较大风险企业、黄色一般风险企业、蓝色低风险企业。目前,我市分别有17家、27家、203家和145家。今年4月,市安监局组织全市重点危化主要企业负责人脱产培训,其间“开放听闻,政企交流”安全沙龙令人耳目一新,“两个半小时的交流,企业家们将我们请来的6名省级安全监管专家团团围住,答疑解惑。”周德厚说,会后他们还专门建立了微信群,跟踪相关问题的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我市启用的《镇江市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预案》,今年已进入修订期。目前修订版应急救援预案,已通过推演等方式进行演练,将于本月底公布。

标签:危化;执法检查;安全生产
责编:蔡俊宝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