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年复一年 他们与高考结下不解之缘
2018-06-08 16:2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送考11年的省镇江一中老师徐进:

  那种紧张的心情从未改变

  中国江苏网6月8日讯 昨天早上7点30分,徐进早早来到省镇江一中考点,为自己的学生送考,此时,距离第一门语文开考还有1个半小时。

  作为省镇江一中的语文老师,徐进已在讲台上站了19年,而所带过的高三学生,也有11届。今年又逢徐进带高三,对于送考这样的事情,似乎早已驾轻就熟——和学生们热烈拥抱,轻松地和学生们聊一些日常,开玩笑地握一下学生的笔,说“来,把我的知识传给你”……在学生们的眼中,笑容满面的徐老师,无疑给了他们最大的鼓励。

  随着进场铃声的响起,看着孩子们一一走进考场,徐进不由地长舒了一口气,“其实我是在故作轻松呢,心里比学生们还紧张。”

  回忆自己2002年第一次送考,徐进直言,“那种紧张的心情从未改变”。当年,怕临上场的学生问冷僻的字词,徐进特地带了厚厚的《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词典》,“那时没有经验,总想着能多解答学生一些问题,就多帮学生一些。其实,临进考场还在纠结字词已经没有必要,所以我现在不会再带词典啦。”徐进笑着说。如今再送考,她更多的是给学生一些积极、轻松的心理暗示,“尽管作为老师,我的紧张程度一点都没减少,但我不会表现出来,此时此刻,我想传达给学生们的,只有两个字——信心。”

  19年的从教生涯,徐进有过11次送考经历,其中有一次,让徐进感触最深。“当时一名学生已经走进了考场,突然发现准考证不见了,而我就是发准考证的老师。得知这个消息后,我一下子有些懵。”徐进仔细回想,自己的的确确是把准考证发到这个学生手上了,到底哪里出了错?徐进第一时间给巡考老师打电话,让他帮忙在考场内外寻找,然后又和考生父母通电话,做好办理紧急证明的准备。万幸的是,巡考老师在考场外的地上,很快找到了准考证,考生顺利参加了考试。

  “对于每一个送考老师来说,装满学生准考证的那个包包,就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临出门前,都要反复检查,确保万无一失。”徐进说,送考老师责任重大,心情更是五味杂陈,紧张又兴奋,不舍又期待,“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希望他们在高考的舞台上,舞出自己最动人的姿态!”

  考点外值勤民警曹巧江:

  护航十多年却缺席儿子高考

  每年高考对于交警而言,都相当于一次“能力测验”。早上7点左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机动大队民警曹巧江就到达桃花坞路和古城路的交叉口,如同过去十多年一样,为高考护航。

  虽然每年高考时间只有3天,但是交警部门的任务不轻。随着私家车接送的普及,学校周边很容易成为交通拥堵点。为了保障交通秩序,公安交警部门提前一周就开始进行部署,并要求执勤民警提前上岗,管控交通秩序,确保高考期间交通顺畅。

  考前1个小时的交通保障压力往往最大,7:30不到,曹巧江就换上带有反光条的警服,和同事一起,在路口树立汽车禁入标志牌和临时隔离栏,在考点外沿线路段摆放交通锥。安排妥当后,他走上马路,对来往车辆进行疏导,向准备经由此路通行的司机耐心说明,请他们改道而行,以给考生和送考家长腾出一条专用通道。

  7:45左右,赶赴考点的人开始明显增多,由于提前做好准备,该考点周边并未出现交通拥堵情况。上午半天的指挥一直持续到午饭时间,看着考生笑盈盈地走进考点,又信心满满地离开,是曹巧江执勤时最开心的时刻。

  “大概十四五年前吧,我开始参加到高考交通疏导工作中,第一年就是在这个点。”曹巧江告诉记者,除了保障道路畅通,他们在高考期间还会收到考生及其家长的紧急求助。

  有一年高考,曹巧江进行交通巡查时,发现一名小姑娘站在考点外不停抹眼泪,于是赶紧上前询问,得知这名考生是因为忘了带身份证无法进入考场。曹巧江一边安抚着考生焦灼不安的情绪,一边开车载着她回家取身份证。“还好,再次回到考场还不到9点,没有迟到。”曹巧江看着女孩冲进考场,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他的这一举动,也让周围目睹事件的市民纷纷向其竖起了大拇指。

  为了让更多考生一路顺畅到达考点,曹巧江无法像成千上万考生家长一样,在高考当天陪伴孩子,给予支持和鼓励。“我要维持交通,孩子妈妈又要上班,根本顾不到儿子。我记得他高考那几天,每天都是自己坐大概40分钟汽车到大港中学考点。”谈到儿子,曹巧江言语间掩不住的愧疚。

  为高考护航的这十几个年头,曹巧江也算是陪着数以万计的考生一起历经了高考的紧张,在他眼里,看到这些考生就好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他将对儿子的愧疚,将自己那份深沉的父爱融入高考护航工作中,为更多高考考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校门口面店老板娘葛小平:

  乐意给家长和孩子一个歇脚地

  “叮铃铃”,9点一到,高考第一场的铃声响起来了,聚集在省镇中考点附近的家长也逐渐散开了,记者走进省镇中大门边上的一家面店,虽已过了早饭点,但面店的生意此时才热闹起来……

  “年年如此,开考前生意一般,家长和工作人员忙着看孩子、维持秩序,等学生进考场了,他们才有空来吃碗面。”店里年轻的老板娘葛小平对每年此时区别于平常的“生意高峰期”已经习以为常。记者观察了一下,果真,埋头吃面的有穿着马甲的志愿者和身着制服的辅警,当然更多的是摇着纸扇互相交流孩子高考心得的考生家长。

  这样的场景,葛小平看了5年了。5年前,她从外地嫁到镇江,和老公刘刚一起经营这家面店,“他经历得更久,从接手这家店到现在得有10年了,看了有10届的高考生了。”葛小平笑呵呵地说,“说实话,我们都看习惯了,一到高考期,这条路就人山人海,家长们都是又紧张又期待,警察和老师都是又辛苦又疲惫,学生则有的一脸放松,有的一脸愁容。”

  由于考点附近封路,生意难如往常,记者看到,有的店索性关了门,“我们不关,不关门也不关空调。”葛小平说,“高考天热,家长也没地方去,愿意来店里坐坐的,不点面我们也免费提供茶水和座位,这是我们的老传统了。等到考完后,还会有家长带孩子来吃饭。吃完了,学生就在店里看看书或者趴着桌子上睡个觉,准备下午的考试。能给家长和孩子一个歇脚的地,我们挺乐意的。”她风趣地说:“现在不是都提倡人性化服务嘛,我们占着这个地理位置,也为大家提供点人性化服务。”

  葛小平夫妻俩没有经历过高考,但一年年高考目睹下来,也越来越理解家长的心情:“虽然我们看惯了,但对每年的家长来说,都是第一次,肯定紧张的。我侄子明年高考,昨天我嫂子给我打电话说她已经提前一年开始紧张了。”葛小平不忘送上自己的祝福:“我就提前祝我的侄子高考顺利,金榜题名了,也祝考场上的考生都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大学。”(古瑾杨泠晏海雁)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