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投资1.5万就能拿2.4万?500多名投资者被骗3500多万
2018-05-11 09:0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5月11日讯 “等我哪天突然有钱了,我就会用来……”或许,一些有“一夜暴富梦”的人,时不时会在心里这么盘算一下。也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居心叵测者便到处宣传“投资1.5万元能返利2.4万元”的谎言,竟能在短短10个月时间,非法吸收500多名投资者共计3500多万元。昨天,镇江京口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这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2015年6月以来,被告人李某和被告人汪某先后进入镇江力翔酒业有限公司并担任团队长,以高额回报为诱饵,通过微信、传单等方式吸收不特定的公众投资该公司宣传的项目。这两名被告人虽然都只有初中文化,但在力翔酒业有限公司却分别担任团队长,不仅管理手下的多名队员,还从吸收来的公众存款中抽取大量回扣。至2016年4月,共变相非法吸收500多名社会公众投资款共计3500多万元。

  被告人的手段真的很高明吗?

  “我们一般宣传的是买一赠二的模式,就是买一份产品可以返利和加送一份产品。产品有酒、蚕丝被、油之类。”在庭审中,张某说出了他们的“吸金”方式,“具体返利是投1.5万元返还2.4万元,然后再拿1.5万元的产品。每单一个星期返400块钱。大概15个月能返完。”

  高额回报的诱惑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购买李某等人推销的返利产品。受害人原本指望可以拿到现金的回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力翔酒业有限公司却并不能如期返还承诺的回报。而被告人李某和汪某却在短短的10个月内,以每单抽取18%的“佣金”拿到了大量的回扣。

  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李某、汪某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非法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数额巨大,其行为已经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第一款,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法院将择日对案件进行宣判。

  庭审结束后,京口法院还通过召开“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新闻发布会的方式,透露了更多该法院近年受理的非法集资案件走势和概况。根据该法院的统计,经该法院审理的非法集资案件涉案金额不断攀升,去年以来,京口法院共受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14件、26人,审结11件、19人,结案率78.57%,涉案金额11.2亿元,挽回经济损失660多万元,判处实刑13人。同时,这类案件普遍存在犯罪数额难以确定、追赃率低等多个审理难点。

  京口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李俊介绍表示,非法集资类案件往往涉案人数众多,状况复杂。非法集资案件往往涉及很宽的社会面,如养殖、商贸、金融理财等,犯罪手段的多变让社会大众防不胜防。从受害人的年龄、性别分析,这类案件的投资者中,老年人、中年妇女居多,这几类人限于法律知识缺乏、投资经验不足、防范意识不强,极易被犯罪分子的骗术蒙骗,“犯罪分子为吸收资金,往往通过合法经营的外衣进行伪装,尤其以成立公司为主要形式。通过办理合法的工商执照、税务登记等手续,以表面经营活动掩盖非法的行为,同时进行大肆宣传,制造假象,许诺不切实际的高额回报率”。

  市民们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防范金融风险?

  京口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史友兴说,因为一般老年人手头有闲钱,所以非法集资案件一般针对老年人。史友兴提醒中老年人,在街头遇到路边发传单的“理财公司”时,一定要长个心眼,“第一,这些所谓的理财公司很有可能并不具备金融经营资格,而当吸储了大量资金后,往往没有运行能力,此外,给出的高利息背后存在着高风险,所以当需要理财时,最好还是选择有金融经营资质的大银行、大公司”。(范海罡 曹浏)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