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前日获悉,我市自今年起启动实施部分公共文化设施项目,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确保到2018年底,民间文化艺术馆改造搬迁完成并对外开放;到2019年底,镇江博物馆扩建项目完成并整体对外开放;2020年上半年,新建图书馆建成投入使用。
文化艺术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最重要的软实力。我市突出保护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在法规体系上,制定全国首部关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地方性法规——《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条例》,对非遗传承人的申报认定、传承保障和监督管理等进行规范;出台全国首部关于古籍保护的地方性政府规章——《镇江市古籍保护办法》,推动古籍的系统保护和开发利用。在阵地建设上,我市以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为依托,对民间艺术进行抢救性保护,收集了80多万份手稿和珍贵的影像资料,并建成镇江香醋博物馆、梅庵派古琴艺术馆等传承基地。据悉,我市健全完善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全市有9个项目列入国家级名录,37个项目列入省级名录,88个项目列入市级名录,208个项目列入县级名录。
我市推动多层次文艺创作和对外交流,持续扩大镇江文化影响力,涌现出《春江花月夜:赛珍珠》、《花旦当家》等一批精品力作。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赵亚夫》、《张雅琴》等作品唱响发展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
近两年来,开展文艺演出640余场次,公益性文艺培训超5万人次,向社会发布200多个全民艺术普及活动项目。以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城市为契机,建成示范点70个,全市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达100%,成为城乡居民文化艺术服务的“加油站”。
据了解,下一步,我市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尽快补齐公共文化设施短板。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推动人、财、物和文化资源向基层下沉。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等公益活动,打响“书香镇江”、“文心”系列等文化惠民品牌;继续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六进”活动,更好地满足市民多元化文化需求。(沈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