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杨一清墓”大格局初步形成 未来将建成遗址公园
2017-08-16 09:3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8月16日讯 近日,位于我市高新区蒋乔街道嶂山村九华山路西侧,京沪高铁北侧山上的市文物保护单位“杨一清墓”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已经开始,记者昨天到现场进行了探访。

  镇江名人墓的重要组成

  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号邃庵,又号石淙,云南安宁人,随父落籍丹徒。明代成化八年(1472)进士,官至兵部、户部、吏部尚书,武英殿、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左柱国,太子太傅,太子太师,两次入阁预机务,后为首辅,官居一品,晚年去官归京口。因其父杨景葬于镇江,故在镇江定居,并在丁卯桥建别墅名“石淙精舍”,明嘉靖八年(1529)杨一清罢职回到镇江已是76岁,次年背疽发死,谥文襄。

  杨一清墓作为镇江地区保留比较完整的私人墓道,1987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杨一清墓地作为镇江名人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市民和网友的关注。

  去年4月初,镇江文旅网组织网友开展镇江历史文化古迹寻访活动,探寻明代重臣内阁首辅杨一清墓,在高铁南站旁友谊水库边,网友们见到了一些残破的石马、龟蚨和石狮。在附近的小山坡上,网友竟意外地发现了一处新挖的盗洞,对此网友希望文物部门能及时对这里进行保护,免得文物被盗流失。从当时情况来看,那时墓地的处境确实不佳:墓园尚存的神道、石马、龟趺石刻等遗存,多散落在周围田地中,长期无人过问,而周边为农民茶园、果树、菜地,山上杂树丛生,坟墓众多。墓冢在清至民国期间被平,墓园早年被毁严重,墓道两旁原有文臣武将石俑、石狮、石虎、龟趺、石牌坊等,均于“文化大革命”中破坏,整体保存状况堪忧。

  墓区大格局初步形成

  昨天,京江晚报记者来到杨一清墓看到,与之前的情景相比,现在的状况已经有了很大改观:经过一段时间的发掘和修缮,墓地大形已经初步形成。

  在墓区靠近湖边的部分,有一个大的深洼塘,是考古人员对其发掘的地方,里面盛满了雨水,而在洼塘两侧,各有一对龟趺,其中右侧的一对保存尚好,而左侧的一对损毁严重,最右侧是保存最好的一只,长约1米,宽约80厘米,高度有60厘米左右,其背上有石碑的插口。从洼塘向山上看去,一条墓道已经初现形状,其道路均采用小型灰岩石,与市民熟悉的平常青条石码成的道路有很大差别,记者发现这些小灰岩石表面非常光滑,有点类似于鹅卵石,这条由灰岩石铺成的墓道一直延伸到了前面的一对石马处,长度约有60米,宽度在5米左右,但是这条墓道并没有停止,而是一直向山上的墓冢延伸开去。

  墓道两侧的一对石马也是墓区的重要遗存,其中一只石马保存较好,长约1.5米,高约1.2米,厚度在50厘米左右,且已经竖立了起来,而另一只石马则损坏较重,目前仍呈倒地状,不过这两只石马的位置已经摆好,使得这条墓道的感觉立刻庄重了起来。

  记者在现场转了一圈后,看到有些“零配件”还没有安装到位:进墓区的小道上,有一块较大的青石板,属于墓区的遗物,如今仍作为跨越沟渠的踏板使用;在这块青石板附近,还有一只散落在树丛中的石狮,为青石质,首部、底座及背部,均保存尚好,唯前肢残缺,石狮靠着一段残树根,勉强立住,而与其配对的另一只石狮却不见踪影。

  墓区将建成遗址公园

  据现场一位熟悉墓地的老人介绍,该墓曾遇到过两次较大的破坏,一次是在1958年大修水利时,一次是“文革”初期的“破四旧”。当地在开挖友谊水库时,墓道前原有一尊石人,高近2米,被推入土中;而墓道两侧原有两个大水塘,开挖水库时,也被一起包进水库里。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上还有三、四块石碑,每块有好几吨重,都在“文革”初期被砸断修水利、建猪房,现在能重新修缮,是一件大好事。

  其实,近年我市对杨一清墓的修缮及保护一直都在进行之中。据悉,此次修缮工作主要委托润州文体局进行具体层面的操作。润州文体局韦文胜科长介绍,为加强杨一清墓的保护,2014年下半年,市文物局、润州区文体局委托镇江博物馆对杨一清墓的具体位置以及相关附属设施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2015年,编制了修缮方案;2016年,由润州文体局牵头,召集市城建产业集团、润州区国土局、蒋乔街道等单位召开了协调会,达成了杨一清墓修缮范围及相关内容。

  韦文胜表示,杨一清为明代名臣,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可以说是镇江名人墓的一张名片。杨一清墓的修缮将采取一次性规划分步实施的方法,2017年将完成一期工程,即完成杨一清墓的神道铺装、墓冢外墙恢复、墓冢恢复、石刻复位、两侧绿化景观、通往墓园的道路等。该修缮工程完工后,将为镇江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一处探访、凭吊这位明代“四朝元老”的遗址公园。(记者 竺捷)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