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6月15日讯 高考考试已经落幕,但“高考”却远未结束。虽然分数还没下来,但不少家长和考生已经开始忙碌接下来的高考志愿填报。几千所高校,上千种专业,填志愿实在不是件轻松事,各式各样专门从事高考志愿填报咨询的机构应运而生。毕业于江苏大学的90后徐宗保,用过来人经验+大数据,将创业目标瞄准了“高考志愿”。
“它的名字叫‘理想志愿’,是一个高考志愿智能模拟填报系统,利用大数据为考生提供志愿填报参考。”谈及自己的创业项目,徐宗保有着满满的骄傲,“去年我们帮助了3000多名高考考生填报了志愿,今年到目前线上已经有每天4000人次的访问量,线下也有很多人咨询。”
徐宗保说,最初想到这个创业项目,缘于在校期间曾目睹过选错专业的同学的纠结与后悔。过来人的经验让徐宗保从这种“错”中敏锐地嗅到了创业的灵感。2014年,他和朋友历时半年,对高考志愿填报市场进行了考察。2015年,他和团队开始研发“理想志愿”系统,江苏大学周教授和刘教授两位老师的加入让这个团队更是如虎添翼。
“这个系统的原理,就是把数十位填报志愿专家的经验技术信息化,用来帮助学生进行筛选。它已经成功申请了专利。”周教授现场向记者演示了“理想志愿”操作流程,学生输入分数、向往院校的类型、所在地、办学性质以及意向专业、避让专业等基本信息,系统便立刻生成了“冲、稳、保、垫”4个类别8所推荐学校和数十个专业,同时每所学校的进档概率、专业可控度等信息也一目了然。
据周教授介绍,“理想志愿”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独创的“三维测试适合专业”。“考生可以通过回答百余条问答来进行兴趣、性格和能力测试,测试结果可以作为填报志愿的参考。”周教授说,“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性格使学习快乐,能力是学习轻松的保障,基于这三方面选择高考志愿,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
“我曾全程参与指导一个徐州女考生的志愿填报,她在两所院校间摇摆不定,最后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为她提供了参考意见,她收到录取通知单后特别感激我,当时我也特别高兴。”徐宗保说,在创业的过程中,他也经历过技术瓶颈、融资难等难关,但这份工作也同样给他带来了很多满足感和成就感,“就像我们给它取名为‘理想志愿’一样,希望每一个考生都能被理想的志愿录取。”
(记者 晏海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