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6月5日讯 2006年,一场为大学生陈静募集换髓手术费的“满城尽飘黄丝带”活动,感动全国。全市多家社会组织携起手来,在本地论坛上奔走呼吁。这次不经意的触网,让各家社会组织意识到了网络的力量,开始在各地论坛上开坛设版。镇江网络社会组织的雏形由此诞生。
如今,迈进第11年的镇江网络社会组织已发展到有近50支团队,10万余成员,年均发展线上线下活动300余场。镇江网络社会组织用了十年时间,让前行的力量真正在互联网上成为一种氛围、一种风气、一种习惯,不断感召着网民将这股力量带到网下,融入社会,注入这座城市的血脉,凝聚镇江这座城市的“精气神”。
用爱点燃生命的希望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呼唤……”一首《爱的奉献》,从一群“特殊的歌者”口中唱出,分外真诚、分外动听。说他们是“特殊的歌者”,因为他们是用勇气、爱心和热血,给予别人生命希望的一个群体——镇江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03年,我市第一位捐献者戚熙娟,在女儿重病情况下,毅然赴京,参与捐献。她的事迹通过媒体传遍了镇江的每一个角落。如今的戚熙娟,已经投入到更重要的公益工作中:镇江成功捐献者组成了“镇江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服务队”。他们通过线上线下宣传,一次次地动员成功,让“戚熙娟们”更有动力,从一个人到一批人再到一群人,越来越多的市民卷起袖子,加入中华骨髓库。
2003年起,团市委和市红会等部门共同开展“点燃生命的希望,镇江青年骨髓捐献志愿者行动”。14个年头,仅占全省4%的人口的镇江城,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的人数超过1.4万人,约占中华骨髓库江苏分库的10.5%,镇江已经成功实现捐髓52人,志愿者入库数和成功捐献数均居全省前列。
爱心团队来了“80、90后”
2010年3月18日,“My0511-8090”团队在网上成立。最初这是一个“80后”以及“90后”聊天、记录自己成长历程的板块,如今,他们在张扬个性做自己的同时,也认认真真地做起了爱心公益。
第一次来到谏壁敬老院,虽然有心理准备,8090志愿者团队的志愿者们还是对养老院的环境感到诧异。交通不便,环境也不理想。这更加激起了志愿者们为老人服务的热情。在负责人的指引下,大家很快都找到了自己的岗位:扫地、拖地、擦窗子、陪老人聊天、理发。从那以后,8090志愿者每隔两周便会组织一次十人左右的小队伍,前来为老人们打扫卫生、修理小物品,陪伴唠家常。每个月组织一次二三十人的大活动。逢年过节,志愿者们还会陪老人一起包粽子、包饺子,与他们共同过节。
这是一群在很多人眼中个性张扬的年轻人,是父母家人宠爱的宝贝。但也是这群人,全心投入志愿服务中去,并影响身边的人一起加入。这样的一个爱心团队,在良性网络环境的互动中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为大爱镇江带来更多温暖。
让外来“雏鹰”自由翱翔
孩子,是一个需要呵护的群体。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敏感,更脆弱,需要更好地保护和关注。
2012年,镇江涌现出了这样一个群体——镇江手拉手公益服务中心,一个由热心网友集结而成的草根公益组织。他们关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关注外来娃的心理健康,为他们的健康茁壮成长一直在努力着。
李霞来自四川自贡,以前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可现在变得很大方了,“我以前不敢与人说话,月亮姐姐带我出去玩,我胆子慢慢也大了。月亮姐姐带我去南京的时候我可以在台上说很多话,也不是很紧张,我自己都很吃惊。”
李霞口中的“月亮姐姐”是手拉手公益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他们平时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为他们进行学习辅导,还在业余时间带他们走出教室,组织课外活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个特殊的群体,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和爱,需要有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爱外来娃,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曾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