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榜正在研制组装的无人机项目。
中国江苏网5月22日讯 又到大学生就业高峰期,就业还是创业成了大家的必答题。京江晚报记者连日来采访发现,虽然部分大学生怀揣创业梦想,但就业仍是大多数毕业生的现实选择。当下,创新创业已成为社会共识,大学生创业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记者走访发现,投身创业的大学生,在体验充满挑战和不确定的创业人生的同时,也享受着创业带来的乐趣。
追寻创业梦
向往别样的生活
刘嘉敏一上大四,就发现周边的同学有的忙着考研考公考事业单位,还有的找到了心仪的酒店、旅行社等工作。来自广西的她不为所动,一眼看到底的生活并不是她的期待,尽管母亲希望她能回家乡工作,但她放不下那个创业梦:“我还是想过一种独立自由的生活,有一份自己喜欢的事业。”
活泼独立,有梦想有行动力。这是晚报记者在镇江创业园的创业苗圃看到她时的印象。刘嘉敏笑称,创业的想法很早就有了。
从广西到镇江上大学,刘嘉敏一个人搞定所有报到事宜。大一时,她参加学校的创业培训,从此埋下了创业的种子。从大一开始,她来到旅行社等单位实习,加入学校的伯藜学社,担任过创业部部长,组织各种活动。大三下学期,她看到导游大曝旅游业黑幕的新闻,导服行业管理有点乱。作为一名江科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她从中嗅到了一丝商机,思考能否从中找到突破口,解决导服管理中的痛点。她召集兴趣相投的同学,在学校组建了一个团队,开始试水创业。今年3月,注册成立镇江嘉行网络服务科技公司。
刘嘉敏挺忙的,记者在采访时,不停有电话打来,对待生意上的事她都诚恳灵活应对。她告诉记者,公司准备做导服帮APP项目,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使之成为旅行社、导游、游客三方的共享互动平台,从而有效匹配三方信息资源,让游客找到放心导游,旅行社更好地掌握导游,导游也能及时了解旅行社、游客需求。在旅游业越来越个性化的今天,她希望这个创业项目抓住这个趋势,从镇江开始,向外拓展。
马上就要毕业了,刘嘉敏坦言,虽然外面有高薪、体面工作等诱惑,但她仍然坚定留在镇江创业的决心。创业有压力,她也瘦了不少。她开玩笑地说:“以前不是长这样的,创业后更忙,压力也大,操心的事多了。”
大学生为何创业?从江大、江科大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可见,大学生的创业动机排在首位的是对创业充满兴趣、激情,其中江大毕业生有82.98%选择此项。此外,这两所驻镇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动机还有好的创业项目;创业不受束缚、自己做主,并通过创业锻炼自己;预期可能有更高收入等。
寻项目不易
科技类创业更难
选择适合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关乎创业的成败。今年大三的张榜,创业项目选择了目前热门的无人机应用。他解释,虽然目前无人机航拍应用较多,但这块蛋糕已被大公司垄断,不过特殊行业的无人机应用目前仍是待开发的荒地。
张榜从小对编程、机械、控制、电路等感兴趣,大一喜爱上机器人比赛。2015年、2016年曾分获省、全国机器人比赛一等奖和三等奖。通过机器人,他对无人机产生兴趣,在去年我市创业大赛上,张榜团队的无人机桥梁缝隙检测项目获二等奖。
他解释说,无人机桥梁缝隙检测就是利用无人机携带摄像头,遥控查看裂缝,定时图传,对裂纹缝隙进行图像计算,测量缝隙大小形态,并对桥梁等高层建筑设施是否产生损害进行评估,然后进行清洗、喷涂等。
如今他的创业团队有15人,组成人员有材料、计算机、通讯、自动化控制等专业学生。张榜刚刚注册成立镇江翼高智控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准备在无人机应用项目上有所作为。记者在工作台上看到,一台无人机正在开发、组装中。他说,这是与一家公司合作开发的利用无人机进行车辆定位系统的,“无人机应用的机遇在于服务性行业,在往这个方向走。未来将在无人机教育上做文章,将来大家都能组装无人机,搭建自己的无人机。”
不过大学生创业要做高新技术项目难度不小,风投公司不太愿意将资金投给学生创办企业,最大的原因是不确定,风险较大。从现实情况看,大多数大学生在创业时倾向于选择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较小、操作简单的行业。江科大调查显示,2016届毕业生创业行业集中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教育”和“批发和零售业”。而江大2016届毕业生创业类型以现代服务类居多,占39.13%。
“从数据看,我市这两年创业的大学生比前几年多了。”市创业指导中心主任姚勇表示,但从大学生创业的项目上看,有其局限性,主要还是电子商务、小超市、设计工作室、翻译等一些启动资金不太大的项目。而科技类项目创业的较少,“因为它需要研发和核心技术,而且启动资金较大,一般创业大学生难以承受”。
创业有颈瓶
资金是个大问题
创新创业已成为社会共识,大学生创业的人数在增加。据市创业指导中心最新统计,2015年全市大学生创业人数为1783人,2016年1794人。而2014年创业中心第一年统计大学生创业时只有815人。
虽然这两年创业大学生在增多,但凭着一腔热情能走远的并不太多,真正成功的更少。不少大学生有创业的梦想,开始的时候充满激情,一年半载也能坚持下来,但时间一长,遇到各种困难挫折,激情慢慢消退,创业成了过去时。
大学生创业的瓶颈在何处?记者采访的几位创业大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最大的问题是资金缺乏。”小张表示,虽然团队平时也接社会企业的微信平台维护等业务,有一些收入,但启动新项目的资金还有缺口。另一个科技型创业团队正式创业半年,目前仍没有稳定的收益,团队成员没有工资,每个月还要为场地租金等烦恼。记者问是否考虑风投,团队负责人摇摇头:“目前不考虑,还是想自己做。”
市人才中心曾对一所驻镇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63.4%的大学生认为创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缺乏。没有资金的支持,再好的项目也只能停留在空想阶段。
“从目前大学生创业情况看,他们运转资金能力很弱。”姚勇表示,一个项目如风投等看中经过A轮B轮投资的,就能坚持走下去。但实际上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主要还是靠父母或亲朋好友,数额有限。而驻镇高校的一些学生,利用老师研究的技术,组建团队进行成果转化。这些项目因为技术成熟度较高,较易得到风投资金、天使资金的青睐。
除资金问题外,大学生还担心创业经验不足、缺乏社会关系、没有好的创业项目、开拓市场困难、就业环境欠佳等问题。
成功创业难
看准商机再创业
像刘嘉敏一样还没毕业就创业的大学生并不多。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5届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为3.0%。大学生创业者通常不是一毕业就创业,而倾向于先积累工作经验后看准商机再创业,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生创业群体中大部分是先就业后创业。
问及一些创业成功的大学生,他们表示,创业一要有胆量、有勇气,二要持之以恒、树立“创业一定行”的坚定信念。另一位高科技创业大学生说,主要是踏踏实实,看准技术发展方向,往下做下去,成功迟早会来。
与国外大学生创业相比,我们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还不高。业内人士表示,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大学生还普遍缺乏创业意识,有较好的工作单位时,他们第一选择就业而不是创业。
记者了解到,目前各院校都开设了创业培训课程,为大学生种下了创业的种子。我市人社部门还在驻镇高校推广“模拟公司创业实训”,5年来共有3000余名大学生参加了创业培训,其中有78名大学生成功创业。冯飞鹏从大一参加创业实训后,便通过开设模拟公司,了解掌握公司运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逐步予以解决,并尝试自己创业。冯飞鹏毕业半年后创设了营销策划、人力资源等两个公司。下半年,他的公司在立足镇江的前提下,将向苏州、南京拓展。
为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我市还打造大学生创业载体,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备案注册、项目推介、专家咨询、小额贷款、跟踪服务”等创业服务。截至目前,我市已实现大学生创业园7个辖市区全覆盖,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已达到5家,已经入驻大学生及创业团队1000多人(个)。
姚勇建议,创业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学生选择创业时还是要谨慎一些,要把能否组建一个好的团队、营利点在哪等一系列问题想清楚。除了大学生自身要有持续的创业激情外,还必须找到市场的痛点,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善于借助政府出台的各项创业扶持优惠政策,以提高创业成功率。(沈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