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30年“平安锣”将镇江银山门社区敲成“零发案”社区
2017-05-17 09:2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今年3月,新的“平安锣”志愿者队伍开始巡逻。

“夫妻平安锣”在巡逻。

“平安锣”

  中国江苏网5月17日讯 “哐哐,居民同志们请注意;小街平安锣提醒大家;关好门窗防火防盗;创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每当夜幕降临,金山街道银山门社区的居民总会听到阵阵铜锣声回荡。“这是社区的‘平安锣’来啰。”听罢,人们总是会心一笑,心里倍感踏实。

  从无声到有声,从人工到电子……30年来,铜锣敲破了一面又一面,敲锣人换了一茬又一茬,4万多人次的义务巡逻,为银山门社区敲出了一方平安,成为居民的放心锣、幸福锣。

  回顾:

  30年小锣,敲出一方平安

  说起银山门社区“平安锣”的故事,得追溯到30年前。

  现已81岁的李义美是最早的平安锣志愿者之一。她回忆,金山街道银山门社区街巷古老、四通八达,以前居民防范意识差,为提高居民安全防范意识,消除安全隐患,街道干部、片区民警共同探讨,决定以敲“平安锣”的方式,提醒居民加强防范。于是,部分居民在居委会的组织下,戴起红袖章,坚持晚间义务巡逻,提醒居民关好门窗,防火防盗。

  没想到,这一敲就是30年。

  “我们都是歇人不歇锣。”李义美说,一年365天,一面脸盘大小的铜锣因为天天不得歇,竟连着敲坏了三面。直到2002年,时任润州区委书记的张甫雄在检查工作时路过大西路,听到了平安锣的声音。当他得知铜锣容易敲裂,随即向社区赠送了第一个电子喇叭,从此“平安锣”升级为“平安喇叭”。而在科技愈加发达的今天,平安喇叭又升级为平安小蜜蜂,更加方便了大家的巡逻。

  “戴上红袖章,一手拿电筒,一手拿锣,巡逻的时候,看到有人家没关煤气,或是没关门什么的,我们都会特地关照一声,甚至碰上有人家里吵架了,还要当义务调解员。”李义美虽然早已不再巡逻,但回忆当年,仍然记忆犹新。

  30年来,银山门社区坚持群防群治效果明显,“平安锣”声里,社区由原来的“多发案”地区变成“零发案”社区,多次受到省、市、区各级政府的表彰,还先后3次“敲”进了中央电视台,为平安镇江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特写:

  锣声背后,是动人的故事

  祖孙三代齐敲“平安锣”,从“姑嫂平安锣”到“夫妻平安锣”,“邻里平安锣”,“党员平安锣”,“平安锣”的守护者……说起锣声的故事,银山门社区的居民如数家珍。

  “1万多个日子,4万多人次参与。”社区党委书记蒋菊花感叹:“‘平安锣’志愿者可谓好事做了一箩筐,用卡车装估计都装不完,真的都是实实在在、沉甸甸的东西!”

  银发红心,帮教无悔,三十年来不忘初心;赤子真情,前赴后继,平安锣声代代相传——

  祖孙三代齐敲“平安锣”

  李义美一家祖孙三代齐敲“平安锣”,让社区居民尤为感怀。

  每当李义美晚间出门巡逻时,儿子王宏春因为不放心,总是陪着母亲一道巡逻,从此她家成了有名的“母子平安锣”。

  “母子平安锣”的故事还被社区编成小品,广泛宣传。李义美的孙子王玉剑上小学后,在家庭的影响下,他只要一有空就会跟着奶奶和爸爸一道参加社区“平安锣”义务巡逻,还向社区的大叔大婶、爷爷奶奶们宣传自己学到的安全知识。祖孙三代齐敲“平安锣”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深受社区居民敬重。

  受李义美家庭的影响,社区的祖孙平安锣还有戴小红家庭、周玉琴家庭等,正是有了这些“小平安锣志愿者”,让银山门社区的平安锣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热心公益,是她执著的追求;细心陪伴,是他无言的姿态;相濡以沫,携手同行,用余热回报社会,以德行衡量善美——

  从“姑嫂平安锣”到“夫妻平安锣”

  在银山门社区贾家巷13号的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管房里住着一对结婚40载的夫妻,邻里街坊口口相传着他们朴实平常、相敬如宾的夫妻情谊。妻子戴小红今年65岁,一直是社区志愿者,在丈夫金圣玉退休之前,因经常与小姑子一道巡逻,演绎的“姑嫂平安锣”故事,感动了许多人。

  丈夫退休后,戴小红、金圣玉敲起了“夫妻平安锣”。每个值班的晚上,金圣玉会陪同戴小红走遍街巷。“退休之后也没什么事了,正好可以陪老伴做些公益的事情,算是发挥余热吧。”金圣玉说。

  76岁的张桂保和72岁的管德美夫妇则是今年刚加入“平安锣”的夫妻档志愿者。“社区合并前,我总想着怎么人家有敲锣,我们这边没有。”管德美笑道,社区合并后招募新志愿者,自己二话不说就去报了名,“本来以为我要跟别人搭档巡逻去了。谁知回家后问了下老张要不要一起,他居然也答应了。”

  在张桂保看来,自己即便退休了,也要尽己所能为社区做点事情。有心的他还将巡逻的路线记录在日记本里,寿康里、民国春街、三元巷、大西路、三善巷、芦洲会馆、宝盖路……他们每次都得走跑20多个巷道。

  有一种温暖叫邻里和睦,有一种信任叫守望相助,他们用真情传递关爱,以行动证明远亲不如近邻——

  搭档近10年的“邻里平安锣”

  65岁的仲广美在小街住了38年,也听惯了锣声。“退休之后我在家没事,管大妈就问我要不要加入平安锣队伍,跟她一起巡逻。”仲广美口中的管大妈,是现年73岁的管桂英。而她们的这对邻里搭档,一做就是近10年。

  今年我市对原小街片区的棚户区进行拆迁改造,仲广美家刚好被列入拆迁范围,“管大妈家不拆,她不走,我还真有点舍不得。”仲广美说,巡逻这么些年,早已成了一种责任,与热心的管大妈搭档巡路巡山,也让她倍感踏实。

  虽然即将搬家,但仲广美却说:“我们家要搬到宝盖山附近,距现在住的地方也不远,我到时候还是会回来跟她一起继续巡逻。”

  二十余载初心不改,风雨同舟无私相伴,他见证了“锣”的更新换代,履行着平凡事也要用心做好的朴素誓言——

  “平安锣”忠诚的守护者

  68岁的孙彩虹家住小街84号,经营着一家小杂货铺,生活不算宽裕,是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与“平安锣”也渊源颇深。他与“平安锣”的伙伴们风雨同舟20多年,2002年,铜锣换成电子喇叭后,电子喇叭每天要充电和保管,让谁来负责呢?孙彩虹自告奋勇,主动承担起这个任务。

  从此,孙彩虹的家就成了“平安锣爱心驿站”。志愿者们每天晚上先到孙彩虹家,从他手中接过平安喇叭出发,巡逻完了以后又回到他家,孙彩虹接过电子喇叭拿下电池,充上电,才能安心地休息。

  为了不耽误巡逻,孙彩虹一年365天夜夜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有人问孙彩虹有没有算过这十多年来充电花了多少电费?他憨憨地一笑:“没算过!”也有人问过孙彩虹为什么这么傻?他淡淡地回答:“我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让大家生活安心!”

  展望:

  “平安锣”,会一直敲下去

  30年间,社区“平安锣”已由当初单纯的群防群治提升为宣传党的政策、传递党的温暖、密切党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平安锣’志愿者群体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和提升。”蒋菊花说,可以说,“平安锣”在银山门社区营造了一种乐于奉献的平安精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平安文化。

  “一开始晚上巡逻,还会有人说风凉话,现在一句都没有。”孙彩虹告诉记者,居民们从一开始的不支持,到现在如果没听到锣声还会询问怎么回事,如今的“平安锣”已成为社区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今年起,我市开始对原小街片区的棚户区进行改造拆迁,共计有900多户居民面临拆迁,这其中就包括许多志愿者家庭,一旦他们搬离原来的小区,则无法正常参与日常巡逻。对此,包括孙彩虹在内的很多志愿者都表示,如果搬家后靠得近,就继续参加巡逻。而社区在今年初亦在全体居民中广泛发动,招募新的“平安锣”志愿者,并重新划定新的巡逻路线。

  可以预见的是,无论人员怎么变动,社区范围怎么调整,“平安锣”都会一直敲下去,并敲出时代的新节奏。(戴慧)图片为资料图片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