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尺(资料图)
中国江苏网5月4日讯 “拿起来手感很好,特别是高高举起的时候,特别有气势,小朋友乖了很多。”昨天,市民朱女士在自己的朋友圈,很“嘚瑟”地晒了一张自己刚买的戒尺的照片。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戒尺似乎是过去私塾先生的专利,不过现在,这种观念已经过时了,不经意间,小小戒尺已成为新的“网红”,受到不少家长的追捧。
戒尺重现家庭教育,可见惩戒教育依然受到不少家长的重视,然而令人耐人寻味的是,学校里老师的那把“戒尺”却不敢随便用了,老师的教育惩戒权正面临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
“网红”戒尺卖得欢,购买理由更是五花八门
朱女士给记者发来了她在某网络商城的戒尺购买链接,记者看到,这款价值15元的戒尺月销量高达8116笔,买家们也是好评一片,有的说是“中式家教必备,顽童改造福音”,有的评价“真的好用,儿子不听话打得啪啪响的”,还有一些调皮家长咨询卖家:“打十八岁孩子该用哪种啊”“能把我家熊孩子的屁屁打红吗”等。
记者在某网络商城上搜索关键词“戒尺”,发现戒尺的种类繁多,价格也是参差不齐,最便宜的只要几块钱,最贵的高达6000多元。记者点进一家销量较高的网店,看到一款戒尺售价12.5元,由竹子做成,长约50厘米,宽约3厘米,厚约0.5厘米。戒尺上面还雕刻着诸如《弟子规》《论语》《朱子家训》《孝经》《三字经》等古代训诫语录。
“我们的戒尺卖得很好,绝大部分都是家长来买,也有个别大孩子买了送给爸妈,表示自己悔过的。”一网店客服告诉记者,他们还有礼品包装,可以买了送人,还有人买了放在家里,充当装饰。
市民林先生的儿子今年8岁,都说“七岁八岁狗儿嫌”,前不久林先生实在受不了熊孩子的顽皮,在网上买了一把戒尺。“我先在自己手心上试了试轻重,说实话,打得还真挺疼的,但对孩子有震慑作用。”林先生说,虽然买了戒尺,但能不打还是不打,实在控制不住脾气了,就打打孩子的手心,“就目前来看,教育起孩子来还挺管用。”
“我买戒尺其实就是用来当教具的,上面的《弟子规》可以让孩子背背,还可以通过戒尺让孩子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市民李女士说,6岁的儿子对戒尺很感兴趣,现在背起《弟子规》来也头头是道。
不过大部分家长买戒尺,还是为了给孩子立“家法”的。不少家长在评论中表示,“教育小孩终于有顺手的东西了。”戒尺怎么用,家长们也有讨论,有的说“只打手心”,有的说“还是打屁股比较好,面积大,隔着裤子打并不太疼。”
“家法伺候”不再是空话,不过用起来也要适当
中国有句古话,“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如何教育孩子,一直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难题。
近年来,不少中国家庭都推崇赏识教育,这让孩子在个性发展的同时,也让不少家长很是头疼,因为孩子似乎越来越脱离“掌控”了。
“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告诉他,要勇于质疑权威,要勇于表达自己,对事情要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小学一二年级时,儿子表现得很突出,不管是学习还是动手能力都很强,但现在小学四年级却让我头疼了,不仅在学校里不服老师的管教,在家里,我要是训他两句,他立刻就和我对着干,还反问我,难道家长的话就是对的吗?我觉得我是在自食恶果。”面对记者,陈先生一声叹息,“单凭说教真的不管用了,如今不打不行。”
从网上戒尺销售的火爆,可以看到,“家法伺候”在很多家庭已经不再是一句空话。不少家长都表示,“熊孩子不打不行,惩戒教育很有必要。”
“在我看来,育儿过程中最重要的,绝对不是如暴风雨一样猛砸下来的赞美和鼓励,也不是永远细声慢语的耐心陪伴。育儿中最重要的,是制定规矩,透明公平,奖罚分明。戒尺可以用,但是要适当。”市中山路小学老师仇程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制定后一定要严格遵守,不可以轻易放弃。如果说规矩是垒起来的墙,惩罚就是孩子失控后,撞到墙上的蘑菇包,撞得越狠,记得越牢。孩子都是一个个小人精,这次在这里撞到了,知道了疼,下次绝对会尽早拐弯。每个好孩子都是七分的赞美、三分的惩罚、十分的守规矩。当然,成人也不可以倚仗自己更高更大更强壮有力,把惩罚作为一种优于孩子的特权。
仇程建议,即使家长在迫不得已要打孩子的时候,也要把打孩子当成一种教育的仪式,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他为什么会挨打,这次要打几下,下次再犯错误要如何处理等。不要以打孩子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抬手就打孩子。打完孩子后,一定要哄哄孩子,让孩子明白,即使他错了,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打他只是为了让他记住,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戒尺”在教室逐渐消失,老师面对惩戒小心翼翼
惩戒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有所改进,孩子做了好事就该得到表扬,若是惹了祸,略施小惩也无可厚非,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让不少家长重新拿起了戒尺。然而在校园里,教师的教育惩戒权却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地位——多数教师都认为对违规学生施以恰当的惩戒是必要而且有效的,但实际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教师又大都不敢行使惩戒权。
小学五年级学生睿睿给记者讲了在他身边发生的这么一件事情——一次上科学课,老师刚讲没几句,一名学生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然后一个人手舞足蹈地唱着歌,老师责令他站到教室门外,不要影响其他学生上课。这名学生是站到门外了,但很快,班里另一名熊孩子也有样学样地站起来唱歌,老师气不过,同样责令他站到教室门外的另一边,好好反省。正常的课堂秩序维持没多久,教室窗户上突然传来刮玻璃、敲玻璃还有嘻嘻哈哈的声音,原来,两名被罚站到门口的孩子已经站到了一起,正在试图吸引教室里上课同学的注意力。面对老师的训斥,两名学生仍然不以为然,最后老师愤而抱起书本离开了教室,上了一半的科学课因两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戛然而止。
“教师之所以不敢行使惩戒权,原因很复杂,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对‘适当的惩戒’和‘体罚’的界定不明,另一方面,家长面对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惩戒往往也表现得比较敏感,家校关系较难处理。”一位小学老师对记者坦言,很多老师认为的“必要而且恰当的惩戒”,很可能就会被家长和学生视为“体罚”,从而导致师生矛盾甚至家校矛盾的产生,而且社会舆论也在强化学生的权利,使得老师在行使惩戒权时更加束手束脚,这导致部分熊孩子越来越不把老师的教育当回事,“感觉很无力”。
这位老师呼吁,家长要配合老师一起为孩子树立起“规矩”意识,无论在哪个国度,无论是何种文化,教会孩子遵守规则,都是教育的基本职责。(古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