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明节”当天,江苏长江两岸的镇江东乡、扬中、丹阳、扬州、泰州等地普遍有登圌山祈福的民俗。随着影响力日益扩大,据统计近年来仅“黄明节”当天登山人数就有近10万人次,成为长三角地区最为盛大的登山民俗活动之一。
据民俗专家调查,圌山周边的江苏沿江地区还广泛流传“黄明登圌山瑞气保平安”、“黄明登圌山 腿脚不发酸”、“黄明家家吃馓子噼里啪啦好日子”等民间谚语。在黄明节登圌山健身祈福这一习俗源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及至近代,影响遍及大江南北。
镇江新区黄明节旅游文化研讨会。(龚江婷摄)
如今,黄明节作为镇江新区全域旅游规划中的重点节庆活动,更增添了祈福、养生、美食的时代元素。依托圌山周边的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园,低空旅游、VR观光等新兴旅游项目也将尽情呈现,四季可游,多维呈现的“精彩黄明节”正呼之欲出。“感恩自然、感恩先祖、教育后代”的“黄明旅游文化节”已成为长三角最具潜力的旅游品牌。
2008年11月被镇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类)
中文名:黄明节
英文名:Huangming Festival
节日时间:清明节气后一天
节日类型:传统民俗活动
流行地区:镇江、丹阳、扬州、泰州等地
节日起源:秦始皇东巡
节日活动:登圌(音[chuí])山健身祈福、祈福典礼等
节日饮食:馓子、河豚、刀鱼等时令江鲜、菜饼子等
节日意义:健身祈福
江山胜景:奇秀雄美话圌山
圌(音[chuí])山海拔258米,临江壁立,峭崖突兀,是江南地区一座特征显著、地势险要的名山,位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镇江新区境内。耸峙大江之滨的圌山,山势奇峻,形似巨龙,自古就有“逆流而障东逝之波”、“凿石排南纪,连峰出大川”的美誉。自唐宋以降,有着长江锁钥之貌的圌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更是扼守长江之险的天然关隘。
圌山不仅自然风光奇秀雄美,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临近圌山的烟墩山在20世纪50年代出土“宜侯夨簋”等一批西周早期重要青铜器,使得古城镇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到三千多年,成为探寻中国西周时期分封制度罕有的实物佐证。
圌山除自然景观有所谓“三十六处悬崖、七十二奇洞”外,还有屹立主峰之上的万里长江第一塔报恩塔,有着深厚的感恩报恩文化积淀。圌山所在的镇江新区,西周为宜候封地,不仅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近现代以来还涌现出民主革命先驱赵伯先、李竞成,著名旅法画家赵无极,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格非等一大批杰出人才。
民俗盛事:乐享黄明登圌山
“黄明节”当天,江苏长江两岸的镇江东乡、扬中、丹阳、扬州、泰州等地普遍有登圌山祈福的民俗。随着影响力日益扩大,据统计近年来仅“黄明节”当天登圌山人数就有近10万人次,成为长三角地区最盛大的登山民俗活动。
“黄明节”作为江苏镇江新区特有民俗节日,源远流长,成为学术界探索地方民俗文化的热点话题。随着近年来,镇江新区历史文化保护、挖掘力度的加强,“黄明节”的历史文化脉络逐渐清晰,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
圌山周围寺庙众多,最著名的当数千年古刹绍隆寺。黄明节这一天,进庙烧香的络绎不绝。
当然,年轻一些的人又另有一番乐趣——登山踏青。这也是黄明节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圌山海拔258米,是宁镇山脉东段的最高峰,山形俊美高大。据传,圌山有36处悬崖,72个奇洞,风景秀美。坐落于山顶的七级报恩塔,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远望圌山,宝塔立于山巅,气象万千。而黄明节登山人群,沿着山路,连绵不断,蜿蜒曲折,直达山顶,蔚为壮观。
尤为令人赞叹的还是这一带淳朴的民俗民风。居住在圌山脚下的人家,每到黄明节,如同过年一样,都要操办酒席,招待前来游玩的亲朋好友。黄明节这天,热情的乡民们介绍道:我们这里不论是亲戚带来的亲戚,还是朋友带来的朋友,我们都热情招待。每年黄明节都要办十几桌,比过年还要热闹,体现出淳朴的好客民风。
镇江新区:古为宜地史脉长
镇江新区以圌山为标志的沿江一带,历史悠久,魅力独特,文化积淀丰厚。烟墩山、北山顶、母子墩、青龙山、粮山、魏家墩等地,分布着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王室贵族墓群与大量吴文化历史遗存,千百年的历史积淀,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
1954年,在大港烟墩山西周土墓墩出土的青铜器—宜侯夨簋,轰动全国学术界, 引起了郭沫若、唐兰等著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者的极大关注。经考证,宜侯夨簋是迄今所发现的青铜器铭文中唯一记载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的重要文献,是西周初年井田制和奴隶制之佐证,见证了镇江新区这块热土3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史。“宜侯夨簋”因对研究吴文化的重要性而被称为“吴国第一铜器”。
从西周早期青铜器“宜侯夨簋”,至春秋吴王余昧墓的发现,无不表明镇江新区沿江一带自西周至春秋一直是吴地的政治军事重地之一。
无论商彝周鼎、春秋戟矛,还是盛唐银器,无不凝聚着古代先民的勤劳与智慧。回望历史,新区人民满怀豪情,将倍加珍惜、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瑰宝。(钱钢整理 镇江新区文化旅游局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