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扬州:建立健全中医药康复服务网络百姓家门口就能看中医
2022-09-09 10:37:00  来源:扬州网  
1
听新闻

近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为加快中医药强市建设步伐绘就新路径。记者邀请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田华萍对《意见》进行了解读。

为百姓提供全

生命周期中医药服务

今年推动扬州市中医院新院区建设项目启动、江都中医院迁建和广陵区中医院异地新建;到2022年底,各县(市、区)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达到推荐标准,到2025年底各县(市、区)中医医院基础设施条件达到最新国家建设标准;扶持推进各县(市、区)中医医院等级创建。

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建成以二、三级中医医院为龙头,其他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

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到2025年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达到江苏省三级、四级、五级中医馆建设比例分别不低于50%、30%、20%,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医阁覆盖率100%。不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服务。

进一步加强综合、专科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政府举办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全部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和中医病床,有条件的可设立中医病区和中医综合治疗区。大力发展中医诊所、中医门诊部和中医专科医院。

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中医药”服务,推动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和远程医疗服务。推进市县两级中医医院“互联网医院”挂牌运行。到2025年底,所有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达5级。

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畅通中医人才向基层流动机制。到2025年底,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居民有0.6-0.8名合格的中医类别全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同类机构医师总数比例达到25%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务人员。

完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中医临床实践能力。按实际需求开展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加强师资培训和基层培训基地建设。优化中医药人才成长途径,加大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力度,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

创新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选拔、流动和晋升机制,通过“县管乡用”等机制,进一步壮大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推行中医药职称分类评审制度,建立基于社会评价、同行评议和以医院绩效考核、师承教育为主体,以中医药服务能力指标为重点的职称分类评价标准。健全与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挂钩的中医师承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健全县(市、区)名中医培养机制。

发挥中医药

“治未病”独特作用

到2022年底,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治未病科标准化建设覆盖率100%,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能够开展治未病工作。推广2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到2025年底,新增不少于10个中医药适宜技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

实施中医药治未病健康工程,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作用,宣传普及中医药治未病知识和理念,推广体现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

扩大中医老年病科服务规模,到2022年底,三级中医院全部设立老年病科,50%以上二级中医院设立老年病科。到2025年底,100%的二级及以上中医医疗机构规范设立老年病科。加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改善服务条件,鼓励中医医疗机构提供养老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方便老年人中医药就医需求。

打造扬州品牌推进传承创新

系统、全面梳理东汉以来“广陵医派”的传承脉络,挖掘学术思想,总结学术经验,打造“广陵医派”品牌,积极申报国家非遗项目。到2025年底,建设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5个、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5个。

扬州市中医院争创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扬州国医书院争创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立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机制,将中医药文化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加强中医药科普专家队伍建设,丰富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形式。

加大对中医药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中设立中医药研究方向,引导中医药研究机构、高校院所等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中医药关键技术研究及临床示范应用。开展防治重大、难治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临床研究,促进中医药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加强中医药康复能力建设

到2022年底,三级中医医院全部设立康复(医学)科,50%以上的二级中医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康复医院全部设置传统康复诊室、治疗室。到2025年底,所有的二级中医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康复患者中接受中医康复技术指导的患者比重达到70%以上。

建立健全中医药康复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提高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水平,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康复服务的需求,提高康复患者的生活质量。

创建一批省级以上重点专科学科,到2025年底,创建一批省级以上重点专科、学科。遴选建设“十四五”期间市级重点专科(学科)不少于5个。筛选10个中医优势病种,优化、形成中医诊疗方案。聚焦肿瘤、肾病等,形成可推广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二级中医医院中医经典病房建设全覆盖。

将中医医疗机构纳入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立中医药参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和重大传染病防治中西医协同机制,确保中医药全程深度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医疗救治工作。组建市级中医应急专家库,参与国家、省级中医应急救治医疗队建设。 通讯员 陈长 记者 丁云

标签:
责编:吴冠文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