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争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示范,好戏连台,精彩不断。8月10日,扬州“运河十二景”正式发布;8月28日,《大运扬州——琴鹤同鸣》又在运河大剧院精彩上演。该剧导演讲了一句话,“扬州是很有‘嚼劲’的一个城市”,很是耐人寻味。
“嚼劲”,原本用于形容美食有嚼头、有劲道。用于形容城市,则是指有内涵、有底蕴,越品越有味道。作为“世界美食之都”,用“嚼劲”形容,的确贴切,很有道理。扬州的“嚼劲”体现在哪里?这部大型音乐舞蹈诗剧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了回答:以扬州“三把刀”为代表的精致生活,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精彩文化,以鉴真东渡为代表的精神高度,当然,还有以三次辉煌为代表的工商文明,共同满足着世界人民的向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扬州的“嚼劲”,是一代代人奋斗出来的,让城市更有“嚼劲”,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嚼劲”的背后是琢磨,是打磨。这些年来,我们围绕文化繁荣、文旅共兴展开的一切努力,其实都通向这里。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产业已经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引擎,而发达的文化产业也为文化事业提供了无限可能。文化发展,离不开资源,扬州是一座有“嚼劲”的城市,从不缺少文化资源。玉不琢不成器,好资源就在那里,只有认真琢磨、仔细打磨,才能产生应有价值。
琢磨和打磨,归根到底是要让城市颜值更有时代价值。现实中,很多优秀的文化资源,如同压箱底的宝贝,始终不能散发出时代光芒。仔细分析,不排除两种原因。一种是缺少“宽肩膀”,缺少应有担当,对文化价值认识不够,片面孤立肤浅地理解;还有一种是缺少“铁肩膀”,心里有想法,手上没办法,没有几把刷子,有的满足小敲小打,乃至因为害怕风险干脆裹足不前。
琢磨和打磨,核心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时代背景变了,市场形态变了,大众需求变了,既要“跳出扬州看扬州”,看到时代发展趋势,跟上时代发展节拍;还要“跳出文化发展文化”,尊重文化规律,树立用户思维,拓宽产业视野。故事里,阿里巴巴念出“芝麻开门”,这才打开宝库的。密码在哪里?就在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就在于充分认识保护是本职、传承是本分、利用是本事,找准自身立足点、结合点和突破点。
《大运扬州——琴鹤同鸣》,是市歌舞剧院创排演出的沉浸式大型音乐舞蹈诗剧。有人观看后感慨,既是市井生活百态图,又是千里江山揽胜图,还是万里征程奋进图,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既有文化意义也有经济价值。名城名剧两相宜,很多重量级旅游城市都有自己的重量级演出,不仅赚足了口碑,对城市旅游产生了巨大的吸流作用,而且赚到了“金杯”,本身也产生了强大的经济效益。体现的一个方向,就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文化繁荣是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文旅共兴是“好地方”的鲜明标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是必须承担的重任,也是必须抓住的机遇。让城市更有“嚼劲”, 以琢磨的精神和打磨的态度做好一切工作,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