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十年扬州人存款余额增长近两倍
2022-08-25 08:52:00  来源:扬州日报  
1
听新闻

老百姓的“钱袋子”鼓吗?企业从银行获得了多少贷款?贷款利率高吗?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扬州市中心支行发布“2022年前7月金融运行数据”。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9063.75亿元,比年初增加764.02亿元;贷款余额为8006.5亿元,比年初增加864.6亿元。

看贷款

贷款余额首次突破8000亿

十年实现翻两番

●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006.5亿元,同比增长15.8%

●企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9.4%,

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8%,涉农贷款余额余额同比增长15.5%

看存款

上半年新增存款超764亿

十年存款余额增长近两倍

●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9063.75亿元,比年初增加764.02亿,同比多增加238亿,增速达10.3%

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9063.75亿元,比年初增加764.02亿元,同比多增加238亿元,增速达10.3%。“2021年末,全市人均居民存款9.1万元,高于省均0.4万元。”中国人民银行扬州市中心支行相关负责人分析说。扬州的老百姓更偏爱什么样的存款品种?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住户存款余额为4730.02亿元,比今年年初增加558.46亿元。其中,活期存款余额为1097.7亿元,比今年年初增加11.24亿元;定期及其他存款余额为3632.32亿元,比今年年初增加547.22亿元。由此可见,居民存款中,定期存款依然是绝对的“大头”。

“十年,扬州人存款余额增长近两倍。一方面,说明老百姓可支配的资金越来越多了,也就是说,居民的收入在不断增长。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进驻,老百姓可供选择的银行和金融产品也越来越多,市民可以借助存款、理财,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江苏长江商业银行扬州分行营业部总经理陈楠分析说,从银行看,存款、理财的客户在不断增加,说明随着观念的改变,市民越来越注重对财富的管理,将手上的资金交给银行来打理。

看利率

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房贷已至历史新低

●全市人民币一般贷款、普惠口径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4.88%、4.98%,同比下降20.0个基点和31.8个基点

●扬城首套房贷利率最低已至4.1%,低于2008年房贷利率打七折后4.158%的利率水平

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8006.5亿元,同比增长15.8%,环比上升0.7个百分点,增速自4月以来持续回升,7月当月环比增速位列全省第一。余额比年初新增864.6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41亿元,新增额和多增额均创历史新高。“截至7月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首次突破8000亿元大关,是2012年7月末各项贷款余额的4倍,高于同期省均增幅,贷款十年实现翻两番。”中国人民银行扬州市中心支行相关负责人分析说。

数据显示,全市信贷结构更趋优化。截至7月末,中长期贷款余额5047.7亿元,比年初新增592.7亿元。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余额比年初新增589.1亿元,同比多增265.2亿元,同比增长29.4%,占全部新增贷款的68.1%,凸显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同时,制造业贷款增速持续超各项贷款增速。7月末,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879.0亿元,比年初新增121.8亿元,同比多增49.3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9.8%,增速超各项贷款增速4.1个百分点,连续13个月超过各项贷款增速。此外,涉农、普惠小微贷款保持稳定增长。7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2490.6亿元,比年初新增280.4亿元,同比多增39.2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5.5%。全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90.4亿元,比年初新增164.9亿元,同比多增19.5亿元,余额同比增长22.2%。

据悉,基建、房地产开发领域贷款也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截至7月末,全市基建贷款余额为2695.5亿元,比年初增加492.3亿元,同比多增218.7亿元,余额同比增长26.1%。

数据显示,全市融资成本稳中有降。1-7月,全市人民币一般贷款、普惠口径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4.88%、4.98%,同比下降20.0个基点和31.8个基点。

记者了解到,中国人民银行扬州市中心支行及时调整房贷政策,优化金融供给,并将5年期房贷利率下调最低至4.25%。仅6月20日-26日,全市各银行机构新发放首套房贷中,以4.25%的利率下限发放的比例为90.64%。8月22日,备受关注的8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报价出炉,5年期以上LPR为4.3%,下调了15个基点。按照最新报价,扬城首套房贷利率最低已至4.1%。业内人士认为,4.1%的房贷利率,已低于2008年房贷利率打七折后4.158%的利率水平,扬州房贷利率已降至近20年新低,购房者或迎来最低成本买房的时期。 记者 金鑫

标签:
责编:吴冠文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