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看看67年前扬州幼儿园“成绩单” 小朋友都学了哪些课程
2022-06-13 19:14:00  来源:扬州晚报  
1
听新闻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幼儿园大班的老师们忙着给小朋友拍毕业照,整理成长记录,颁发毕业证书。67年前的7月,有一位名叫朱惠仁的小朋友,从苏北(扬州)保育院毕业,老师给他发了一份记载他生活和学习能力详情的《扬州保育院出院报告书》。近日,扬州藏家陈坚集藏到一批“苏北(扬州)保育院”的史料,揭开一段尘封的扬州幼儿园园史。

设立苏北保育院

解决军属子女托管难题

1951年4月,私立慕究理中小学改为公办,更名为“苏北育才小学”。为解决解放军将士及烈士的子女托管、教育等难题,苏北行署决定在学校原址上改造为“苏北保育院”,实行寄宿供给制,教职工与幼儿同吃同住。

“‘苏北保育院’笺注的标识扬州粉南巷一号,电话号码为‘241’。”陈坚研究发现,在1952年9月的“苏北保育院”的《季报书》院长一栏为“吴月”,与育才校史中“1949-1950年,江都县私立慕究理中小学、保育院院长兼校长吴月”吻合。

陈坚介绍,这批“苏北(扬州)保育院”藏品是一位署名“朱惠仁(惠人)”幼童的材料,包括朱惠仁1952年9月进入“苏北保育院”的《季报书》,1953年3月《春季季报书》,时任“苏北保育院”保教股长庄寿菊的信札,1953年10月至1954年12月的“扬州保育院”《季报书》,以及1955年7月“扬州保育院”《出院报告书》等。

《季报书》写了啥?

详细记载了幼儿成长表现

朱惠仁的苏北保育院材料中,有不同成长阶段的《季报书》。从1952年9月至1955年7月出院,他的《季报书》来自小班、混合班、中班、大班等时期,基本涵盖了幼儿教育的全部过程,幼儿不同的成长阶段的详细表现都有记载,从中可以看到苏北保育院对幼儿的培养全面与严格。

1952年9月《季报书》中,朱惠仁只有3岁多,考核内容有四大部分,即生活能力、品德习惯、一般常识、艺术活动。考核成绩不以分数为标准,做到记“五星”,不完全做到记“三角”,做不到记“差”。每一个考核部分的内容很细,如生活能力中有“能用手帕擦鼻涕”“会刷牙”“饭前会洗手,饭后会擦嘴”“吃饭后能轻轻地把椅子放好”等;品德习惯中有“能不把手或脏东西放在嘴里”“不随便乱脱鞋袜”“能跟着孃孃叫周围的熟人”“知道吃饭时不能讲话”等。

半年之后,也就是1953年3月的《春季季报书》中,考核内容已扩展到七个方面,即日常生活及卫生习惯、体力发展(体操、游戏、舞蹈与律动等)、语言发展(谈话、歌谣、故事等)、智力发展(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认识、音乐、计算)、美育培养(图画、泥工、纸工、听音乐、乐器演奏等)、个性特点、饮食情况等。

对比研究《季报书》,陈坚发现,此前的封面印章为“苏北人民行政公署保育院”。到1953年10月,印章换成了“扬州市保育院”。

油印出院报告书

九大方面总结幼儿情况

1955年7月,朱惠仁即将从保育院毕业,这份《扬州保育院出院报告书》为16K油印,记录了朱惠仁的个人信息:出生于1949年2月,入院时间为1951年5月29日,1955年6月出院。父亲朱卫,母亲贡永兰,通讯处为“靖江工会联合会”。

在朱惠仁的《出院报告书》中,“作业与活动能力”的主体内容已经有九大方面,即“生活能力与卫生习惯”“体操与游戏”“语言”“认识环境”“图画”“纸工”“泥工”“音乐”“计算”等。每一栏目均由老师亲自誊写,最后由院长、保教股长、教养员、门诊室长依次盖章。教育之严格、老师之用心、科目之齐备,在《报告书》中淋漓尽致地体现。

陈坚介绍,这批史料还记载了保育院当时一批教职工的名字。院长有吴月、黄嫄等,保教股长有庄寿菊、谭瑜等,教养员有明路、魏可权、严子璇、张璜等,门诊室室长张淑英等,班主任有郭友芳等。

在这批藏品中,还有一封保教股长庄寿菊写给朱惠仁父母的信笺,庄寿菊曾是扬州抗日救亡组织“江文团”成员之一。这封信的内容主要是朱惠仁父母好几个月未见到孩子,托人带了七千元,请保育院替孩子拍照,以解想念之苦。庄股长向他们汇报了孩子在保育院成长与生活的情况,请他们放心。同时,将七千元退回,并表示拍照属于保育院报销范围,并回寄了一帧近期拍摄的照片。回信中,庄老师对孩子的无微不至的关爱之情跃然纸上。

半个多世纪过去,当年就读于保育院的“小朋友们”,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陈坚表示,苏北(扬州)保育院的史料记载不多,但这段带有“红色基因”的幼儿园园史,已根植于扬州现当代教育史中,不可被遗忘。(记者 张庆萍)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