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小传
黄成娟
一名土生土长、不爱讲话的渔家姑娘,在沿湖村退渔还湖、乡村发展的浪潮中,从小白主播到拍摄、剪辑、制作视频一手下;从个体业主到乡土名匠、团建老师、义务讲解员……
“凡人”自述
萤火汇成星河,回村创业,我就像打了鸡血,始终有股“没有后路往前冲”的勇气和决心。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到万柳湖上时,黄成娟已经在船吧忙碌开来。
对这几条船,她无比珍爱,虽然不像以前是用来出湖捕鱼,但它们是渔家生活的一种记忆,一种传承,是渔民乡愁的寄托,也是沿湖村的一张名片,已经成为游客们感受渔家生活环境、体验渔民日常生活、享受渔家风情的网红打卡地。村里不仅为渔船拉来电线,为每一条船配备了电冰箱、空调等硬件设施,下一步还将接通网络、在船下拉一张防护网……免费享用着村里的这份关爱,她没有理由不珍惜爱护。
一条船每天只接待一批客人,三五知己坐在船头,伴着阵阵微风,在滟滟随波里品茶闲聊,中午在船舱里就着渔家鲜味把酒对饮,困了醉了,在日式榻榻米上小憩片刻,醒来在夕阳余晖中喝喝茶打打牌弹弹琴,又或者静静坐着发发呆,享受远离钢筋混凝土的城市喧嚣,那真是“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谁不想这样“偷得浮生半日闲”?遗憾的是还在初创阶段,黄成娟为了保持渔家菜的原色原味,做出渔家小火锅的特色,老母鸡汤、黑鱼汤都是当天现杀现炖,一般只能接待预约客人,特别是节假日,好多来村里休闲旅游的客人只能望船兴叹。
黄成娟为游客义务讲解沿湖村的故事
一句话
像一根刺扎在内心深处
沿湖村位于扬州市北郊邵伯湖西岸,别看现在村强民富,有着国家级最美渔村、美丽休闲乡村等众多称号,以前却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曾经是全区穷得叮当响的渔花子村。黄成娟的祖上并不是沿湖村的,那时老家山东战乱加上饥荒,家里人饿得吃被子里的棉花,为了寻一条生路,一家人一条小船顺水而行。
文人笔下的江湖和渔民的江湖完全不是一回事,他们追随着江河湖海生活,上无片瓦遮日月,下无寸土可安家,小船像没有根的浮萍。一路漂到邵伯湖,发现这里是渔民安居的好地方,一家人就此扎根,汇入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渔民群。
捕鱼人的日常生活充满着风险与无常,正如范仲淹所说,“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有时老天爷不赏脸,遇有狂风暴雨连连阴雨,一家人只能坐吃山空。渔船是典型的连家船,吃喝拉撒都在船上,生老病死也是如此。当我们问黄成娟他们家原来的船和现在船吧里的船一样大吗?她笑笑说,“差远了,这些船是船中别墅,那时想都不敢想。”记忆中她家以前的船是5吨位的,只有乌篷船一样大小,后来慢慢生活有了改善,换了一条水泥船,也只有7吨位,船吧里的船是15吨位的。黄成娟从小就和爸爸妈妈妹妹一家四口生活在渔船上,那时遇有大风大雨,都是外面下大雨,船舱里面下小雨,遇上夜里突发大雨,一家人只能坐着等天亮。
黄成娟告诉我们,那时候家里最愁的是每学期开学,要交学费的时候。渔村的小姐妹们一般上到三四年级,就辍学回家帮忙。她硬是赖着上到初中,虽然考取了高中,但是父母实在无力让她继续上学,她哭闹了一个暑假,最终没能拗过父母,只能上岸到镇上一家玩具厂打工。决定辍学上岸打工的那个晚上,她一个人趴在船头的甲板上,那真是“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孤独悲寂的她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带着妹妹走出渔村。
说到伤心处,黄成娟说,现在想想也能理解当时父母亲的无奈。那时候稍微富裕一点的渔民家都有两条船,一大一小,大船用于居家生活,小船用于平时的捕捞生产。有一次妈妈去邻居家借小船下网簖,不但没借到,还受了一肚子气。邻居的一句话“太阳没打你们家门前过吗?”让妈妈无地自容,倔强的妈妈就站在水里操作,长时间的浸泡也让妈妈留下了病根。这一句话,像一根刺扎在她内心深处,成为她的动力源泉。
黄成娟在茶文化节上分享疫情时期开展电商活动的经验
一个人
点亮了她心中的那盏灯
玩具厂是她的第一份工作,她干得极其认真,半年后就被调到玩具设计室,做出口玩具的试样排版。女儿早产,她只能辞职回家带小孩,不甘寂寞的她,边带小孩边在淘宝上搞销售,先是小打小闹,销售镇上一家鞋厂的鞋子,有了一点经验后,她又做起微商。为了拿下三里人家黑糖姜茶在扬州的总代理权,她费尽心思硬是在一个月里将3万元的货全部销售掉了。如果不是妹妹的一次意外,也许,她会继续做着自己的微商梦。
2016年大年初八,一场车祸造成了妹妹盆骨多发性骨折,躺在床上一年多。此时的黄成娟仿佛瞬间长大,她想着年迈的父母再也吃不消渔船上的生活,妹妹伤好后这样的身体,要找工作也难,作为家中的长女必须挑起赡养父母、照顾小妹的家庭重任。她萌发了带着妹妹创业自己开店的想法。说干就干,黄成娟在女儿上学的黄珏学校门口租了一个小门面,办起了花甲小店,为了节省开支,她把家里的冰箱、锅子、桌子等都搬到店里。
俗话说人生没有剧本。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浪潮中,这个祖祖辈辈从事捕鱼、养鱼、卖鱼的小村落,像一个世外桃源,也像一个亟待开发的处女地,即将迎来它的高光时刻。
面对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退渔还湖的转型,村书记刘德宝带领大家从2006年开始花了10年时间填塘整地,解决渔村无土地可用的发展难题,逐步实施以船为家渔民的上岸定居工程。2015年一场扬州沿湖“欢乐渔家”金秋品蟹节吸引了黄成娟的目光,家乡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让她萌发了返乡创业的愿望。
在采访黄成娟的过程中,她提到最多的一个人就是时任方巷镇副镇长的崔卉。她说没有崔卉,就没有她的今天。
2016年9月,她第一次见到崔卉,崔镇长了解到她想和妹妹回沿湖村开个小店,售卖村里土特产的想法,崔卉没有忽悠,没有应付,而是客观地分析评估了这件事的可操作性。她认为当时沿湖村的旅游刚刚起步,游客量不大,黄成娟父母家的房子也不在村里的旅游线路上,房子改造和前期的启动资金对她们家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她觉得黄成娟返乡创业的时机还不成熟,让她再等等。
2018年8月,崔卉主动到黄珏镇上的花甲小店找黄成娟,让她回村创业,经营和管理村里的渔家书房。黄成娟既激动兴奋又忐忑不安,激动的是崔镇长一直没有忘记她的事,主动找自己回村创业;忐忑的是自己只有初中文化程度,那么高大上的地方,自己能行吗?但这样的机会不正是自己一直心心念念孜孜以求的吗?必须抓住。
崔卉就像她生命中的贵人,点亮了她心中的那盏灯,帮助着她不断刷新人生的多少第一次,成为她一生都值得感恩的人。
黄成娟(右)携渔娘在直播间推介沿湖村渔家三宝
一个梦想
萤火汇成星河
黄成娟说,自从回村创业,她就像打了鸡血,始终有股“没有后路往前冲”的勇气和决心。村里把建设好的渔家书房免费交给她们经营管理,自负盈亏。黄成娟和村里的小姐妹从基础学起,从形象打造到微笑待客,从环境布置到图书借阅,从经营项目到运作模式……那时的黄成娟感觉每天都是新的。特别是一个人被选派到城区的城市书房学做甜品、学磨咖啡、学拉花,学会了再回来教给小姐妹时,她感觉自己肩负着全村人的希望,必须学好学精,取到真经。
黄成娟不会忘记,在崔镇长的鼓励帮助下,她和村里的四位小姐妹联合成立了俏渔娘文旅公司。作为文旅公司产品开发负责人的她,不放过任何一个外出学习的机会。
她们开发了带有渔村元素的植物敲拓染生活用品创客课堂,用荷叶、菱角加紫树叶做染料,拓印在白布上,细细琢磨,把白布做成小香囊包、做成各式流行的麻布包。黄成娟也化身为老师,带着来团建、研学的团队在布包上敲打、拓印出自己喜欢的图案,集中讲解、个别指导,每一步都一丝不苟。
黄成娟开玩笑说,她们使出浑身解数把以前的技能都融入到文创作品的开发中,她用当年在玩具厂学到的技术参与设计、制作出了渔翁、渔娘的卡通形象;公司倪传雪做过玉器打磨,会一些绳子的编法,就将两者融合起来,编织成一些带有小鱼小虾小蟹等渔文化特色的玉石手链和挂件,还将莲蓬风干,编织成“莲蓬车挂”,做成“莲蓬杯垫”;她们还让村里年龄大一点的村民运用编渔笼的技术,编织各种形状的竹篓子用于插花;她们把花样面食和渔家面食融合创新,开发了“龙腾狮舞送吉祥”花馒体验课,这一个个创意、一件件极具渔村特色的文创作品深受游客们的喜欢。
就在她们信心满满扬帆启航时,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她们一下失去重心,举步维艰。村里及时伸出援手,鼓励她们尝试直播带货。黄成娟说,自己是一个没有颜值的小白主播,一开始对着镜头不好意思说话,每天做事、骑车的时候都背着台词,希望能说得顺溜一点。村里还帮她们开拓线下市场,联系部门、单位食堂,组织她们参加夜市地摊,到社区摆摊、预约团购等。现在的黄成娟拍摄、剪辑、制作视频一手下,她的抖音里每天发的都是渔民最朴实的生活,直播间的人越来越多,线上线下购买的也越来越多。至去年底她们已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年收入达300多万元,带动创业就业50多人。
自信的俏渔娘们也开始走上省、市各类创业大赛和民宿论坛的舞台,先后获得江苏省巾帼农家乐示范基地、扬州市三八红旗集体、邗江区五一巾帼标兵岗等荣誉称号,她们的创业故事也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妇女报》等各类媒体宣传报道。
从前,黄成娟是一个不爱讲话的人,她说,自己第一次登台亮相是在溧阳举办的长江两岸民宿论坛上,坐在台上紧张得两腿直抖;现在,她在创业大赛的舞台上谈吐自然,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为游客们讲解声情并茂。从前,她只是一个花甲小店的个体业主;现在,她既是文旅公司产品开发负责人,也是船吧的主要经营者,还是俏渔娘创客课堂的手做老师、渔村和渔文化博览馆的义务讲解员、网格员……2021年她光荣入党,被评为邗城乡土名匠,从一个土生土长的渔家姑娘裂变成一个带着时尚、充满文艺范的俏渔娘。
谈及她一路走来的创业历程,她颇有感慨地说,是沿湖村这个大家庭让她找到了自我,是村集体的力量帮她渡过了一次次难关。萤火汇成星河,她希望和更多的渔娘们抱团发展,共同打造“梦乡中的渔村”。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