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天的扬州皮市街文化咖啡节落下帷幕,23日-24日,央视“晚间新闻”“午间新闻”“新闻直播间”又相继报道,点赞“促进经济生产,办法总比困难多”,“一杯咖啡”让皮市街生意红火,更赚到了名气。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如何促进消费拉动市场复苏,皮市街的再次火爆给出了诸多启示。
名气一响
客流多了生意火了
皮市街北端有家“大油火烧”,夫妻俩围着一个炉子做火烧,双休日赶市集的人多,起早贪黑忙了两天,本以为可以歇会儿了,没想到这两天傍晚,门口又排成了长队,等着火烧出炉。上个双休日火烧卖了接近2000元,这个双休日超过了5000元,夫妻俩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笑着说:“累并快乐着!”
东关街道党政办主任、皮市街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杨榕眼里布满了血丝,她说,前几天没空睡觉,这两天兴奋得睡不好。
本地与外地参加市集的咖啡店,共有25家,累计发放咖啡文化节畅玩券3000元,撬动了近20万元的咖啡营业额。与上个周六相比,皮市街本地55家商户的总营业额整体提升至180%。
玖记边炉烤肉店老板张泓蛟昨晚告诉记者,咖啡节已过,但余温犹在,傍晚来休闲游玩的人群中,外地客人渐渐多了起来,他们大都是冲着朋友圈里的热评点赞慕名而来的。
单日客流量重回2万人次高峰水平,众多店铺营业额“谷底反弹”。
抓准热点
让创意创造生意
市集,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然而,皮市街系列“嗨皮市集”自去年5月中旬举办首场活动以来,至今共举办了5场,可以说是办一场、火一场。
有人说,创意市集炙手可热,是疫情之后年轻人不能远行的“市内代餐”。
看似无中生有,其实一直藏在深巷中,只是在疫情特殊背景下,沉睡的文化资源被唤醒、被激活。
正如10年前入驻皮市街创业的浮生记书店创业人杭树志所说,创意市集,其实也是自己慢慢生长起来的,时间越久,性格就越鲜明,越独特。
创业当初,浮生记就确立了三个盈利渠道,卖书、卖咖啡、卖文创。近年来,许多商户把咖啡、奶茶等轻饮料引入店铺,在皮市街形成14家咖啡店。所以本期市集以“咖啡”为主题,更是抓准了热点,让创意创造生意。
与商场、超市追求的标准与高效不同,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原生态的爆发性,是文化创意市集的灵魂。
市集火爆的背后,其实是政府、社会、市场与文化多重碰撞出的火光四射。
激活经济
有想法更要有办法
一场咖啡文化节,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市场复苏成绩单。这份成绩单是怎么得来的?
皮市街作为“网红街”,过去主力消费人群是慕名而来的外来游客,当下随着外来游客锐减,目标消费人群被动改变为本地人。消费主体的变化,要求商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也必须随之变化。
皮市街在筹办这次咖啡节之初,就将目标消费人群设定为本地年轻人,再根据街面店铺咖啡店较多的优势,选定咖啡文化作为连接消费者的场景,借时尚文艺的生活方式引来年轻人打卡形成客流量。
与此同时,政府拿出10万元消费券,刺激整个街区夏季消费,还申请专项资金助企解困,推动复工复产复市,重点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家门口的社区经济正值风口。
通讯员 刘皓 杨榕 记者 胡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