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50年安居梦 从蜗居到优居
2022-05-12 10:13:00  来源:扬州网  
1
听新闻

昨天上午,家住广陵区文峰街道鼎园社区杉湾东苑的郭云,对家里的“楼中楼”进行了大扫除,楼上下总共150平方米,累坏了这位70岁的家庭主妇,但她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表情。

“居者有其屋”是每位中国人的朴素理想和奋斗目标。郭云22岁与木工丈夫毛太山结婚时,婚房只有简陋的9平方米,在后来的岁月里,夫妻俩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毛太山白天上班,晚上帮人家打家具,甚至还报名“劳务派遣”前往科威特。数十年的努力加上政府“为民办实事”政策,郭云一大家子如今拥有多套住房,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实现了从“蜗居”到“优居”大跨越。

20斤粮票“结缘”

从熟人一跃成为恋人

毛太山比郭云大6岁,两人的相识,缘于郭云的姐夫。

毛太山是江都张纲农村人,父亲在谢馥春做账房先生,上世纪60年代全家迁居扬州,租住在原中百一店背面的地藏庵小井巷,他家与另外一家均分三间房,每家一间卧室,中间堂屋一家一半。毛太山家有兄弟姐妹7个,女的睡在卧室,男的在堂屋搁床。

郭云的娘家在皮市街大双巷,父亲去世早,母亲一个人养活5个儿女(2女3男)以及郭云的外婆,外婆既喜欢听书,更喜欢回家复述“说书”,家里常常聚集来听外婆“说书”的亲友邻居。

1965年5月,19岁的毛太山进扬州第二建筑公司学木匠,在这里,他与郭云的姐夫成为同事,那时下班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两人就经常到郭云家听外婆“说书”,毛太山因此成为郭云家的熟人。

“18岁那年,我与闺蜜等3人前往中百一店买布料,不料装有10多元钱和20斤粮票的钱包被偷,当时的20斤粮票就是一个成年人20天左右的‘口粮’,可把我急坏了。”郭云回忆,家住附近的毛太山得知后,掏出了自己的20斤粮票,让她回家“交差”。

就这样,郭云与毛太山从熟人一跃成为恋人。

180元存款办婚礼

自己搭建9平方米婚房

经过四年恋爱,郭云与毛太山准备结婚。

婚房、家具、婚宴,这是结婚的“三大件”。毛太山家条件也不宽裕,一大家子全靠父亲的工资生活,毛太山结婚,家里帮不上忙,所幸他工作多年,除去上交父亲外,自己前后积攒了180元存款,就靠这笔存款,毛太山精打细算办起了婚礼。

婚房自己搭。“我家后面有个大院子,我就在院子靠围墙搭了一间9平方米的房子。”毛太山介绍,没钱买砖,他就四处捡乱砖,然后请来本单位的瓦匠帮忙砌了3面墙。屋顶用最便宜的壳树做椽子,自己铺瓦。屋内用白石灰水粉刷。

家具自己打。毛太山一开始打了床、五斗橱和四仙桌。临结婚,岳母“加码”要一个挂衣橱,这可把毛太山急坏了。“那时买木料要凭‘计划’,临时到哪里买得到木料呢?”毛太山说,后来他急中生智,通过张纲老家的关系,买了“计划”做扁担的木料,打了只有3面的挂衣橱,没有背板,在墙上贴画纸衬托。

婚礼自己办。为婚宴准备食材,毛太山借了辆二八大杠自行车,天不亮就前往方巷集市。2分钱一只的鸡蛋,他买了30只,装在带去的裤脚筒里后挂在脖子上,以防碰坏。7角7分钱一斤的鱼挂在车架上,鸡、虾也买了最便宜的,装在麻袋里……就这样,4桌婚宴酒席置办起来了。

领导优先解决

一家4口住进职工宿舍

这边刚一结婚,家里就要求毛太山、郭云夫妻单过,新家庭就像一条小船,开始航行在茫茫人生大海上。

“我买了个炭炉,白天在外面烧饭,晚上拎回室内。”郭云说,吃饭在四仙桌上,地方太小,要有一个人坐在床边。两个儿子陆续出生后,家里就显得更小了。

转机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有一年夏天,毛太山被派往市区一家工厂维修水塔,他从1米多高脚手架上跳下来后,一只脚正好落在一根木料的洋钉上,脚面被穿透,紧急到医院治疗后,回家躺床上,用绳子把伤脚吊在半空休养。

公司领导来探望,小屋内热得吃不消,只能坐在屋外摇芭蕉扇。院子里散养的鸡到处拉屎,臭味难闻。毛太山回忆:“当时领导自我批评说,不知道我还是住房特困户,公司要想方设法解决。”

1978年,二建公司在城东路建了4层办公楼,后因种种原因,办公楼改为职工宿舍,每家一客一卧,两间20多平方米,烧饭在走廊上,厕所在院子里。后来,随着下放职工返城,公司又在院子里建了两幢宿舍楼,一幢朝东南,一幢朝西南,3幢楼呈三角形,住户正好72家,大家因此戏称为“七十二家房客”。

公司领导兑现诺言,不但优先安排,还考虑到一家4口不够住,专门分配了办公楼改建的宿舍楼四楼给毛太山家——四楼是顶楼,人字形屋顶可以打阁楼。由于当时条件不够,毛太山仅仅打了阁楼,其余未装修,直接将原来的家具搬进去了。

没日没夜“找钱”

“雀子含财,慢慢来”

婚后头几年,郭云没有正式工作,为了养家糊口,毛太山没日没夜地到处“找钱”,郭云也在工地上做小工,筛黄沙、拌水泥,人称这对夫妻是“钱锥子”,毛太山则用扬州俗语称为“雀子含财,慢慢来”。

“上世纪70年代,家家条件都不宽裕,儿女结婚一般都是请木匠打家具。我白天上班,晚上到人家家里打家具。”毛太山介绍,下午5:30下班后,他背着工具包直接到客户家,对方下一碗面条当晚饭,吃完后一直忙到夜里11:00才收工回家,第二天7:30继续上班。

那时年轻,毛太山笑称,“打个滚,力气又来了”。

收入也不错,一夜2元钱,一个月起码有40元以上,比上班工资37.5元还多。

但毛太山也有吃不消的时候,因为长时间连续劳作,一次夜里回家时精神恍惚,经过一条没有路灯的巷子时,一只猫突然从墙头一跃而下,从面前“飞”过,毛太山吓出一身冷汗,回家休息了一周才恢复。

郭云也没有闲着,在两个儿子分别上小学和幼儿园后,她跟着丈夫到建筑工地当小工,拉石子、筛黄沙、拌水泥,什么脏活累活都干,工友们称她“赛小伙”。

后来,郭云招工进厂,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报名劳务派遣

20个月赚了1.2万元

1981年10月后的20个月里,毛太山“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二建公司后来并入扬建公司。1981年,国家有关部门组织江苏、山东等地的瓦、木、水、电等工人赴科威特建别墅,扬建公司接到这一任务后挑选劳务派遣人员。当时的“优惠政策”是单位工资照发,在国外每天10元补贴,毛太山主动报名,体检合格后,成为第三批赴科威特的工人。

“我们穿着统一的服装,从南京坐火车到北京,再乘飞机到泰国,从泰国坐飞机到科威特。”回想第一次坐飞机,毛太山还是很激动。

科威特属热带沙漠型气候,干燥,气温最高超过50℃。毛太山还记得那里清晨升起的太阳红彤彤的,很大;虽然很热、流汗多,但从早到晚衣服不潮,晚上脱下衣服一搓,全是白盐霜。

“有人适应不了,6个月就回家了,我苦惯了,坚持到了最后。”毛太山说。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家电市场还不发达,毛太山看中了一台冰箱,于是花400元购买了一台托运到上海。郭云所在工厂正好急需一台冰箱,厂负责人获悉后,于是协商以1000元买下,并由厂里派人到上海拉回。

20个月后回国,毛太山带回了2台冰箱、3台电视机等许多家用电器,除自留了一台收录机和一部照相机外,其余都被亲友同事“高价”买走。

出国补贴+国内工资+家电转售,毛太山20个月赚了1.2万元。

两儿子各自买房

老夫妻住进“解危房”

由于踏实肯干,回国后,毛太山被提拔为公司木工队队长。

“有了这1.2万元,我们用2000元进行了房屋装潢,旧家具全部淘汰,换了高低床,墙面刷了乳胶漆,是‘七十二家房客’里第一个装潢的家庭。”郭云说,那时她的厂里正好搞集资办厂,利息10%,她把另外一万元全部拿出来,比厂长的集资款还高,被厂里同事称为“万元户”。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两个儿子陆续长大,结婚用房的难题又摆在毛太山夫妻面前。这时,他们家对门邻居以及楼下两户邻居先后搬迁,毛太山以单位协调、个人购买的方式,“拿”下了这三套住房,不但让两个儿子有了婚房,“家”也一下子宽大了起来。

跨入2000年后,毛太山的两个儿子分别做起了服装和租赁生意,家庭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两个儿子先后各自在外买房。

一晃30多年过去,城东路二建公司的职工宿舍不但成了老小区,且屋面严重漏水、墙面出现大裂缝,居民也逐渐老去。从2011年开始,担任宿舍区居民小组长的郭云与老邻居们一起打报告、备申报材料,申请危房鉴定,最终被确认为危房。

危房改造实施后,毛太山与郭云在杉湾东苑拥有了2套“楼中楼”,均为楼上下共150平方米,装修一新、家用设施一应俱全,不仅仅是“宽居”,更达到了“优居”。

如今,原来的“七十二家房客”大多居住在杉湾东苑,老邻居们经常欢聚在毛太山家,感慨现在舒适的居住环境,个个心里美滋滋的。

记者手记

扬州人住房改善的缩影

初识郭云,还是在城东路的宿舍区,11年前,她正在为危房鉴定的事忙碌着。

郭云带我“参观”了后建的两幢楼,由于建筑面积小,这两幢楼楼道狭窄,只能一个人空着手上下,提着物品就要侧过身。楼层矮,采光相当不好,居民还要到院子里上厕所,更关键是墙面裂缝、屋面漏雨。

“七十二家房客”也很有福,政府实施危房改造后,他们都享受到了“解危房”。

郭云说,她家的9平方米婚房还在,虽然没人住了,但看到它就想到当初的艰难。

中国人讲究的“衣食住行”,“住”排在必不可少的衣食之后,这从侧面说明了中国人历来对“住”、对“家”的看重。幸运的是,毛太山、郭云夫妻经历了好时代,国家经济迅猛发展,扬州“为民办实事”政策走深走实,只要个人努力了,日子一定会红红火火的。

毛太山家的变化,是扬州人住房改善的缩影。

通讯员 赵雪雪 齐鼎清

记者 刘峰生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