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4月12日扬州讯 高邮市界首镇大昌村红星组居民郭增宏年逾古稀,是一名退职务农的老支部书记,有着45年的党龄。在他家附近的祠堂内,设有一个特殊的档案室,里面收集了自1960年到2000年期间的村级档案以及相关实物。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见证了时代变迁、“三农”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成为一个浓缩的村史馆。
40 年村级档案真实记录历史轨迹
郭增宏生于1948年,初中文化,自幼因左腿残疾被评定为三等肢残。他19岁时担任生产队会计,因勤勤恳恳为党工作,踏踏实实为民做事,后来在党组织的关心培养下,历任大队团支部书记、副业大队长、村党支部副书记兼会计、村党支部书记等职。其中,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3年。1996年,郭增宏回家务农。
在农村一线工作期间,郭增宏对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个人荣誉十分珍惜,经收集整理后,敝帚自珍。当时,他还增加了村级档案的收集内容,后因老村部房屋破损、漏水,几易其址,最终完好如初地保存至今。6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内,存放着从1960年至2000年这段时间的村级档案,有组织档案、分配档案、财务档案和学习资料,还有当时的油印机、刻写钢板、广播喇叭、算盘、切角作废的村组公章等办公实物。其中在文字档案中,有各类批文、干部考察、收益分配、归户结算、财务报表、会议通知、上级文件等方面的资料,弥足珍贵。
两项改革成果在扬州乃至全省推广
郭增宏所收集的档案资料中,有不少是他担任郑墩村党支部书记时,兴办工厂(苗圃)、铺设砂石公路、购置钢质渡船、开发荒滩渔港、创办以计生协会为平台的农贸市场等经验介绍和媒体报道,其中两项创新改革成果在扬州乃至全省推广,让他引以为傲。
1993年,作为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郭增宏深知,村组干部越来越多,农民虽然增收了,但负担越来越重。为此,他学习文件,苦苦思考,终于认定:要减轻农民负担,实行“联队制”。当时的郑墩村共有15个村民小组,村组干部多达26人,减谁?留谁?难度大!经过他一个多月上门做思想工作,得到了多数村组干部的理解和群众的支持,“联队制”这一新招开始试行。
他将15个村民小组,划分为3个联队,村里除设一名专职的党支部书记和一名妇女主任外,3个联队的队长分别由3个村干部兼任。这样,村组干部由原来的26人,减少到10人,靠农民上缴的村管经费,从原来的每月2300元,压缩到1160元,下降率为54%。退下来的老干部,有的参加村办企业管理,有的从事苗木基地、螃蟹养殖、杞柳种植等村集体经营项目的生产营销,年增收可达万元以上,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壮大了集体经济。其实,这对郭增宏来说已不是首创了。早在1983年,他在担任郑墩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总账会计时,就实行了联队会计制,其优点是简化了手续,强化了管理,堵塞了漏洞。
丰富史料成为编纂《界首镇志》的实物佐证
一部完备的镇志,就是一部科学、真实、丰富的资料宝库,可以帮助人们全面、系统、准确地了解历史和现状,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依据。2018年5月,《界首镇志》编纂工作的大幕拉开,郭增宏以其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以及所拥有的翔实村史资料,被抽调到编纂队伍中。
“缺少村史资料,找老郭。”这是界首镇编志办成员的一句口头禅。界首镇编志办人员在编写农业农村篇时,出现了20世纪70年代有关棉花、水稻、薄荷等农作物产量和面积的数据“断档”,苦于无从下手。这个情况被郭增宏知道后,他立马回到村里,搬来了一摞发黄的资料,里面有粮、钱、物、土地、人口、农具等收益分配明细,还有各组的包干分配、结算归户表等,一应俱全,解了编志办的燃眉之急。
郭增宏认为,这些资料可以让人了解历史、记住乡愁,“如果村里建村史馆有需要,我将全部提供。”(毛群英 张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