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扬州竹刻大师:以刀代笔 漆壶之上“秀”扬州
2022-03-30 09:24:00  来源:扬州网  
1
听新闻

傲雪寒梅,铁骨铮铮;祖国山水,雄伟壮丽。昨天上午,在扬州486非遗集聚区,记者看到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高志明的新作《浅雕漆壶》。记者了解到,《浅雕漆壶》是高志明大师首次将扬州竹刻中的浅刻技艺应用于漆器,作品有何新意?创作有何难度?记者进行了采访。

牙刻作品《江山万里图》。

耗时三个月创作完成

漆壶之间彰显诗情画意“这件作品,从构思到创作完成,我一共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高志明说,易稿十余次后,最终确定一面创作梅花,一面描绘山水。

“作品的画面我从身边取景,包含了扬州多种元素。”高志明说,梅花的取景来自于扬州堡城化院的‘疙瘩’春梅。扬州以水著称,名于水、兴于水、盛于水,山水的部分构思来源于扬州美景。这件作品充分展现了浅刻技艺的工艺之美,充分体现出精细、精致、精微的技艺特点。记者看到,春梅画面,梅花树姿苍劲,积极向上,展现铁骨铮铮的民族精神。山水画面远中近景层次分明,巍峨耸立的山峦,白云缭绕之间时隐时现,表现出祖国大好河山雄伟壮丽之美好景象。高志明以刀代笔着力表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神韵,以圆润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山石的跌宕起伏,宛如一幅大型山水巨作展现眼前。一把15cm的漆壶,虽是方寸之间,却彰显了诗情画意,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

正在创作《浅雕漆壶》的高志明。 刘江瑞 摄

首次将浅刻应用于漆器

克服多重工艺难题“这是我首次将扬州竹刻中的浅刻技艺应用于漆器,没想到成功了。”高志明介绍,扬州竹刻的浅刻技艺曾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材质,除了常见的竹子、象牙、小叶紫檀等,还包括瓷器、贝壳等。

据悉,《浅雕漆壶》是紫砂壶胚胎,再刷上百余层大漆,最后高志明大师运用扬州竹刻中的浅刻技艺来表达画面图案。环环相扣,这就要求每一个步骤都不能出错。最终作品的完美呈现,离不开紫砂大师、髹漆大师以及竹刻大师的完美配合。“这件作品的难度主要是把握漆器的硬度,太硬太软都无法下刀。”高志明说,这就要求他与漆器大师相互配合,不停尝试,最终找到适宜的时间点,从而确认最佳的浅刻硬度。高志明介绍,需要根据壶的形状设计合适的构图,这把漆壶的形状是四方壶,与圆弧形的壶相比,构图难度更大。这不仅要求创作者拥有较高的书法绘画造诣,还需要有较高的技艺水准。此外,整件作品,高志明运用了冲刀、切刀、顺刀、平刀等不同的刀法,皴、擦、点、染、抹等中国画技法,并利用绘画的点线面、疏密虚实,从而以刀代笔呈现出整件作品的笔墨意趣,可见工艺制作难度之大。

《浅雕漆壶》。 刘江瑞 摄

五十余载深耕扬州竹刻

竹板、牙板上凝聚了高志明太多的心血。在扬州486非遗集聚区,《黄河之水天上来》《江山万里图》等作品,都在方寸之间,刻画出了大千世界,无不让人叹为观止。“我1972年与扬州竹刻结缘,截至目前已有五十余载。”高志明说,他自幼喜爱书画,十六岁拜著名牙、竹雕刻艺人黄汉侯为师,后又从牙、竹雕刻艺人吴南敏学艺,多年来潜心书法绘画和竹刻技艺创作与研究。如今六十多岁的高志明,仍在新的领域、新的材质上创作浅刻技艺,真正向我们展示了一位传统手工艺人的工匠精神:择一事而爱一事且终一生。“以前,陆陆续续有十多名学生跟我学习浅刻技艺,但能坚持下来的少之又少。”高志明说,最终学成并从事这一技艺的人,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要具备“诗书画印”四项技能,还要有足够的领悟力,这也就造成了这一传统工艺后继无人的现象。“希望在有生之年,继续创作更多传世精品。更希望能再遇到一些真正热爱这一传统工艺的爱好者,我必倾囊相授。”

通讯员 运投轩 记者 肖为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