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皓首相依 九旬伉俪的“人世间”
2022-03-28 10:46:00  来源:扬州网  
1
听新闻

贾宗诚和老伴严玉莲一起锻炼

贾宗诚和老伴严玉莲下跳棋

1953年,贾宗诚(后右一)和父母及兄妹合影

岁月无痕,人生有迹。扬州城西,一小区一户二居室住宅里,93岁老人贾宗诚,常常与同龄的老伴严玉莲相对而坐,或翻看泛黄的老照片,讲讲过去的事儿;或下几盘跳棋,如孩童般争个胜负……流逝的时光,在两位老人皓首银发沉淀,深情且厚重,记录着属于他们的“人世间”。

生于南京的贫困之家

儿时为躲日寇曾背井离乡

故事从贾宗诚的童年说起。1930年3月,贾宗诚出生于南京市城南小百花巷3号的一间老房子里(原安徽泾县会馆内),祖上原本很富有,到了他爷爷这一辈开始败落,家境日益贫困。

贾宗诚兄妹六人,他排行老二,大哥贾宗燮,三弟贾宗全,四弟贾宗荣,五妹贾蓉芬,六弟贾斌。在他7岁那年,日寇攻陷南京,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他清晰地记得,日本鬼子攻占南京前,对南京城进行疯狂轰炸。“为了躲避日机轰炸,我们一听到警报,马上就从后门往会馆走廊跑,那儿两边山墙又高又厚,叫火巷,比较保险。实在来不及,就躲藏在八仙桌下边,上面放床棉被……”

贾宗诚全家与外婆家共十八口人,一起到安徽马鞍山附近的十八村避难,他的父亲、三叔和四叔则留在了城里。令人悲愤的是,三叔在南京城郊三新河一带被日军杀害。

在他的童年记忆里,除了那场血雨腥风的劫难,就是生活的饥寒交迫,“为了补贴家用,我与四姨爷爷一起,在南京中华路边为四叔摆布摊,前后有一年半时间。”

一大家人相互扶携,度过了最黑暗艰难的日子。贾宗诚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感受到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用最简单的两个字概括,就是‘仁慈’二字,父亲是仁,母亲是慈!”

在贾宗诚的印象里,母亲以实际行动言传身教,教育和影响他和兄弟姐妹的成长。“姆妈(母亲)出身大户人家,知书达理,她很少责备和打骂我们,总是循循善诱,以实际行动对我们言传身教,教育我们要学好、要向上,严己宽人,团结友爱。”

父母之爱,兄妹之亲,给了贾宗诚面对苦难生活的勇气和力量。难得的是,他至今珍藏有一张全家福,“那是1953年8月,我从工作地东北回来探亲,为祝贺全家团聚,一家八口一起拍的。”

响应建设大东北的号召

将梦想与青春挥洒在黑土地上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19岁的贾宗诚,当时是南京农职校的一名学生,感觉自己重获新生。“我就像一粒被石头压抑多年的种子,石头被人掀开了,又得到阳光雨露的滋润,从而拼命地向上茁壮成长,对前途充满了希望,浑身有使不完的力量。”

1950年8月,贾宗诚从农职校毕业,响应建设大东北的号召,积极报名前往黑龙江,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经过五天五夜的旅程,贾宗诚与21位同学出了山海关,进入东北。“看到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长满了大豆、高粱和玉米,我心旷神怡。”

贾宗诚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一走就是半个多世纪。他的梦想与青春都挥洒在东北那片广袤的黑土地上。他从北安黑龙江农业专科学校森林科的技术员,一直做到吉林农业大学马列主义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直至退休。

说到自己的工作历程,贾宗诚思路无比清晰,每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都不放过。“1952年组织上提拔我当工会专职副主席,一直干到1958年。1956年北安农专升格为北安农学院。1958年北安农学院和长春兽医大学合并成立长春农学院,我们全家随学校迁到长春,1960年升格为吉林农业大学。1958年底,调我到校科协当秘书一年半。1959年8月到吉林省委党校马列主义师资班学习两年。1961年9月回农大后,分配到马列教研室当教员。1969年底,全家五口人带户口到东丰县黄泥河公社洪岗大队六队插队落户三年……”

遇到一生挚爱同龄妻

建立了温馨幸福的五口之家

一步一个脚印,在贾宗诚为实现理想和价值努力拼搏的征途中,离不开他一生挚爱——同龄的妻子严玉莲鼎力支持。195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的上海姑娘严玉莲,虽是家中的独女,但还是服从国家统一分配,远离父母来到千里冰封的北国北安农专工作。

严玉莲先后教过语文、政治,后担任马列教研部资料室主任。她的端庄清秀、温柔贤慧,一下子吸引了贾宗诚。他们相识、相知、相爱,1955年1月携手步入婚姻,同年11月有了大女儿,1961年和1963年又迎来二女儿和三女儿。两个来自南方的年轻人,有了一个温馨幸福的五口之家。

1969年底,响应国家号召,全家五口人带户口到吉林省东丰县黄泥河公社洪岗大队六队插队落户三年。远离城市的暖气,一家人住进农民的土房子,睡火炕。有一段时间,还与一位老牛倌同居一室,住“对面炕”。“那是一段比较艰难的日子,在三个孩子的心中烙下深刻的印记。”贾宗诚感慨不已。

当时,贾宗诚被工作队安排在公社工作,每隔一两周才会回到家里。大女儿慧慧当时正在念高中住校,周末返回家中。二女儿彬彬和三女儿青青年龄还小,平时跟着母亲一起生活。“当时老伴给农村娃上课,8岁的彬彬,6岁的青青都跟着到课堂一起听课。”

有两件事让贾宗诚后怕不已。第一件事,严玉莲有一次雪夜去自己承包的小队开会,她将女儿安置在家里就赶去了。返回时,她婉拒农户护送,独自回家。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她走偏了方向,一直看到河边农户家里昏暗的灯光,才意识到走错了,立刻往回走。

第二件事,也是一个雪夜,贾宗诚从公社往家赶,一路上被一只狼跟着。“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贾宗诚死死地攥着一根苞米秆子,提防着狼的突袭。所幸,他很快走到村子里,看到星星点点的灯火,狼离开了,“第二天,我就听说有农户家的猪被咬死在圈里……”

重视教育培养三个女儿

个个学有所成工作家庭两不误

日子再艰难,学习不能丢。与许多重视教育的家庭一样,贾宗诚夫妇一直教育女儿,什么时候都不能放下书本,要在浩如烟海的知识里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

大女儿慧慧高中毕业后,响应知青下乡的号召,自愿去内蒙突泉插队,招工时应招,去了吉林油田“女子钻井队”,每天三班倒、连轴转,和钻机、泥浆打交道。工作异常辛苦,却没有让她放弃学习。“她每天下工后,看书直到深夜。”贾宗诚说,当时全家已返回城里,老伴给在钻井队工作的女儿写信,常常是还没写几行字,眼泪就叭嗒叭嗒地落下,尽湿信纸。

高考恢复后的第二年,慧慧报名参加考试。考试前半个月,贾宗诚赶到工地,为女儿请假,并带女儿一起回到吉林农大复习功课。

经过紧张的复习迎考,慧慧不负众望,考上了吉林农大,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留校,成为父母的同事。她从学报编辑做起,一直做到学报编审。

慧慧的两个妹妹,也通过各自的努力,分别考上了长春市师范学院和吉林农大。毕业后,她俩分别在吉林农大和长春一家企业工作。

说到三个女儿的婚姻,贾宗诚很是欣慰。他微笑着说:“三个女婿都是农村出来的孩子,聪慧、勤奋、上进,两个是高校的教授,一个在国企工作。”

1998年,三女婿因为工作调动,从东北的一所高校来到扬州大学工作,三女儿青青也调到扬州工作。青青没有想到,因为他们小家庭的南迁,也改变了父母的晚年生活的轨迹。“刚开始,是来扬州帮着三女儿带小外孙。谁知时间久了,就离不开这儿了。”贾宗诚说。

从“双城”到落户扬州

他们成为最浪漫的“新扬州人”

从2000年开始,贾宗诚和老伴开启了扬州到长春的“双城生活”。“主要在扬州带小外孙,孩子放假时也会回长春住一段。”贾宗诚说,每天穿梭于街巷,接送孩子,让他慢慢熟悉并喜爱上扬州这座千年古城的烟火气。

随着大女儿、大女婿调至扬州工作,贾宗诚更是把扬州当作自己的家乡。2019年,在全家人的支持下,贾宗诚和老伴在两个女儿居住的小区买了一套房屋。“既保证相对独立的空间,也保持‘一碗汤距离’的紧密联系。”

平时,两个女儿轮流去父母家,不是送菜,就是送生活物品。贾宗诚说,回到长春时,二女儿就前往精心照料。“不仅三个女儿女婿都对我们很孝顺,第三代外孙、外孙女和第四代重外孙女、重外孙,也是格外贴心,我们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四世同堂大家庭!”贾宗诚语气变得更加温和。年前,他的小外孙一家从海南回来过年。一家人吃年夜饭,贾宗诚说“隔代贴心人”时特别激动,坐在对面不满4岁的重外孙女甜甜地接了句:“我爱你,太姥爷!”一句话说得老人满心欢喜。

孩子们不在时,就是贾宗诚和老伴的二人世界。结婚60多载,相看两不厌。每天早上6点多,老两口不约而同醒来,躺在床上边做全身按摩,边听收音机里的新闻节目。吃完早饭,他们或去小区里步行,再在运动器械上活动筋骨。“我们关心国家大事,早中晚,都会看电视新闻,刷手机头条;我们热爱阅读,常去图书馆借政治类的和文艺类的书籍。数十年均如此……”

除了经常进行体能运动,两位老人还天天锻炼脑力,下跳棋就是他们最爱的小游戏。“每天下午四五点,雷打不动。我们边下跳棋,边吃苹果、香蕉等水果,核桃、红花生、南瓜子等坚果,互有收获,其乐无穷!”

天气好的时候,两人手搀手去小区里湖畔小路散步。他们十指紧扣,相依相伴,慢慢地往前行走,向小区里的人展现了爱情最美丽的样子,俨然成为小区里最浪漫的一幕风景。

【记者手记】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你读别人,别人也在读你。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贾宗诚、严玉莲两位鲐背之年的老人家,让我有幸走近他们,“读一读”他们。前后两次近5个小时的采访,让我对两位老人家的人生历程有了大致了解。16页厚厚的采访笔记中,记载了他们对往事的追忆与感悟。

大时代的变迁中,国家的命运牵系着每一个人的命运。93岁的贾宗诚,7岁为躲日寇与家人远离家乡,10岁为家庭生计在街头摆布摊,20多岁为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冰天雪地的大东北。快40岁时,再次响应国家号召,拖家带口去农村插队落户三年……2000年,年逾七旬的他们,因为女儿女婿工作调动来到扬州生活,成为两位幸福的“新扬州人”。他们相依相偎,手搀手慢慢前行,成为小区里最浪漫的风景。

与电视剧《人世间》里主人公一样,两位老人家的人生既有跌宕起伏,也有云淡风轻。重要的是,无论何时何地,他们因为心中有爱,有父母关爱、兄妹友爱、夫妻挚爱、女儿敬爱,所以能坦然面对一切。这或许就是他们的“人世间”吧!

本报记者 张庆萍 文/图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