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崇光虎画作品
虎年到,鸿运照。昨天,扬州知名收藏家王伯堂将珍藏数十年的一幅虎画取出置于厅堂,画的作者是晚清扬州画家陈崇光。扬州市文物鉴定专家徐进华表示,这幅虎画与陈崇光留存于世的作品风格“极合古法,沉雄浑厚”迥异,画中老虎憨态可掬,妙趣横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清末扬州书画名家
集诸家之长,创自己风格
徐进华介绍,陈崇光(1838-1896),原名炤,字崇光,更字若木。扬州人。清末画家。因家居扬州城西扫垢山旁,故又自称“扫垢山民”。自幼酷爱书画,尤喜绘画人物像。因家贫生计无着,曾为顾客在烟杆上刻画,以资糊口。后在族兄陈虚白资助下,刻苦攻读诗文,潜心钻研绘画。
与同时期的画家不同,陈崇光画无师授,唯悉心师法前人,人物师陈洪绶,花卉师陈道复,山水设色师王原祁,墨笔师石涛,翎毛草虫皆有师法,但不囿于派,而是集诸家之长,创自己之风格。他画花鸟、人物、草虫、山水,笔力沉雄浑厚,力追古人。当时“邗上论画者,咸推若木为第一手”。晚年,他多作山水画,后虽染疯癫之疾,却仍随意挥洒,别趣横生。
陈崇光的传世作品甚多,扬州博物馆馆藏的陈崇光作品约有100件,2016年与浙江省博物馆联办“陈崇光·黄宾虹·扬州”大展,馆藏30多件陈崇光作品首次展出。陈崇光还通书史,善诗文,世人称他“擅三长之技”,著有《一沤吟馆诗集》。
为陈崇光中年作品
应景“萌虎”画作存于世
王伯堂珍藏的这幅陈崇光的虎画作品,因年代久远,纸张泛黄,还有细碎的横纹。画中,一片茅草丛中,卧着一只瘦削精悍的老虎,它侧着身躯,伸出舌头舔着右前爪掌面,两颗獠牙清晰可见,左前爪则撑在地面上,微蜷的虎背挺立,长长的虎尾向上翘着。画作的右上方,落款为陈崇光的字“若木”,加盖其印章。
徐进华鉴定认为,这幅虎画作品是陈崇光真迹,也是他罕见的画虎作品,应该是陈崇光中年时期所作,无论是老虎,还是茅草,其笔锋畅意圆润。“人书俱老,书画家的作品,越到后期,笔锋越显苍老厚重。”
与流传于世的名家虎画作品的威猛野性不同,陈崇光所画的老虎为何憨态可掬,妙趣横生?“这么多年来,我见过的清朝以虎为题材的画作不超过10张,其造型也与陈崇光所画的这只虎差不多。”徐进华认为,因为古代画家多没有见过真虎,也没有范本,大家只能口口相传,以猫的形态为参照,画想象中的虎。由于这个题材“不沾光”,所以画虎的人很少。“陈崇光之所以画这幅虎画,可能是他在虎年或属虎之人相托,所画的应时应景之作。”
并不是得意之作
代表了当时的画虎水平
王伯堂对陈崇光这幅虎画作品喜爱有加,每与人论起古人画虎,或到虎年时,都拿出来悬挂于厅堂,细细欣赏,也有他自己的一份感悟。他笑着说:“这幅虎画的眼睛最趣,无论在哪个角度看,都觉得它在瞪着你。”
徐进华介绍,与陈崇光其他留存于世的书画作品相比,这幅虎画或许并不是其得意之作。“这一点,也可从画作上只留落款署名及加盖其印章可以看出。他的许多画作中,诗书画俱全,相映成辉。”
他表示,从另一角度而言,陈崇光这幅“应景”虎画作品也极为难得,如力挺的虎背,针似的茅草,令观者恍觉瑟瑟有声,很见功力。“他代表了当时的画虎水平,这种风格的虎画,一直延续到清代末期至民国,后受西方画派的影响,才慢慢将老虎画得形象逼真,也出了张善孖、刘继卣等画虎名家。”
记者 张庆萍 文/图
陈崇光虎画作品
虎年到,鸿运照。昨天,扬州知名收藏家王伯堂将珍藏数十年的一幅虎画取出置于厅堂,画的作者是晚清扬州画家陈崇光。扬州市文物鉴定专家徐进华表示,这幅虎画与陈崇光留存于世的作品风格“极合古法,沉雄浑厚”迥异,画中老虎憨态可掬,妙趣横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清末扬州书画名家
集诸家之长,创自己风格
徐进华介绍,陈崇光(1838-1896),原名炤,字崇光,更字若木。扬州人。清末画家。因家居扬州城西扫垢山旁,故又自称“扫垢山民”。自幼酷爱书画,尤喜绘画人物像。因家贫生计无着,曾为顾客在烟杆上刻画,以资糊口。后在族兄陈虚白资助下,刻苦攻读诗文,潜心钻研绘画。
与同时期的画家不同,陈崇光画无师授,唯悉心师法前人,人物师陈洪绶,花卉师陈道复,山水设色师王原祁,墨笔师石涛,翎毛草虫皆有师法,但不囿于派,而是集诸家之长,创自己之风格。他画花鸟、人物、草虫、山水,笔力沉雄浑厚,力追古人。当时“邗上论画者,咸推若木为第一手”。晚年,他多作山水画,后虽染疯癫之疾,却仍随意挥洒,别趣横生。
陈崇光的传世作品甚多,扬州博物馆馆藏的陈崇光作品约有100件,2016年与浙江省博物馆联办“陈崇光·黄宾虹·扬州”大展,馆藏30多件陈崇光作品首次展出。陈崇光还通书史,善诗文,世人称他“擅三长之技”,著有《一沤吟馆诗集》。
为陈崇光中年作品
应景“萌虎”画作存于世
王伯堂珍藏的这幅陈崇光的虎画作品,因年代久远,纸张泛黄,还有细碎的横纹。画中,一片茅草丛中,卧着一只瘦削精悍的老虎,它侧着身躯,伸出舌头舔着右前爪掌面,两颗獠牙清晰可见,左前爪则撑在地面上,微蜷的虎背挺立,长长的虎尾向上翘着。画作的右上方,落款为陈崇光的字“若木”,加盖其印章。
徐进华鉴定认为,这幅虎画作品是陈崇光真迹,也是他罕见的画虎作品,应该是陈崇光中年时期所作,无论是老虎,还是茅草,其笔锋畅意圆润。“人书俱老,书画家的作品,越到后期,笔锋越显苍老厚重。”
与流传于世的名家虎画作品的威猛野性不同,陈崇光所画的老虎为何憨态可掬,妙趣横生?“这么多年来,我见过的清朝以虎为题材的画作不超过10张,其造型也与陈崇光所画的这只虎差不多。”徐进华认为,因为古代画家多没有见过真虎,也没有范本,大家只能口口相传,以猫的形态为参照,画想象中的虎。由于这个题材“不沾光”,所以画虎的人很少。“陈崇光之所以画这幅虎画,可能是他在虎年或属虎之人相托,所画的应时应景之作。”
并不是得意之作
代表了当时的画虎水平
王伯堂对陈崇光这幅虎画作品喜爱有加,每与人论起古人画虎,或到虎年时,都拿出来悬挂于厅堂,细细欣赏,也有他自己的一份感悟。他笑着说:“这幅虎画的眼睛最趣,无论在哪个角度看,都觉得它在瞪着你。”
徐进华介绍,与陈崇光其他留存于世的书画作品相比,这幅虎画或许并不是其得意之作。“这一点,也可从画作上只留落款署名及加盖其印章可以看出。他的许多画作中,诗书画俱全,相映成辉。”
他表示,从另一角度而言,陈崇光这幅“应景”虎画作品也极为难得,如力挺的虎背,针似的茅草,令观者恍觉瑟瑟有声,很见功力。“他代表了当时的画虎水平,这种风格的虎画,一直延续到清代末期至民国,后受西方画派的影响,才慢慢将老虎画得形象逼真,也出了张善孖、刘继卣等画虎名家。”
记者 张庆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