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江都区江豚保护协会获悉,历经10个多月筹建,位于大桥镇的扬州首个渔民驿站试运营,已有江都区400多名师生参观,感受鱼文化魅力,了解长江十年禁捕的意义。
寻出路:旧食堂改造成渔民驿站
长江十年禁捕后,江都区渔民虽然经济上得到了补偿,但转产创业却是一大难题,尤其对祖辈流传下来的捕鱼事业仍然怀念,也需要有鱼文化的寄托。
江都区江豚保护协会在地方主管部门牵头下,申请了湖北省长江保护基金会“渔民驿站项目”的公益资金,在长江沿岸大桥镇中闸乡渔民村附近,与大桥镇中闸小学合作,将学校旧食堂改造成“江都区渔民驿站”。
江都区江豚保护协会会长李华荣表示,主要从帮扶渔民、推广鱼文化两个方面出发,针对渔民,开展政策宣传与解读、技能培训等服务。驿站还布置了“鱼文化展列室”,通过墙面广告宣传中国鱼文化的历史与发展,展示相关渔业文化实物、影像资料等。
试运营:志愿讲座和鱼文化展示
“试运营了几天,已有400多名师生参观,反响不错。”李华荣说,在渔民驿站一楼,渔船上有多种乌龟展示,多个小鱼缸还有大厅中间的大花缸里放养了不同品种的观赏鱼。
李华荣表示,2楼北阳台上一个长约3.5米宽约1.2米的江豚型鱼池,放置了鲫鱼、鲤鱼、长鱼、泥鳅、观赏鱼等地方水生生物,深受师生喜欢。
驿站还有志愿者定期值班,通过相关视频与PPT,结合地方生态资源,开展《守护生命的长江》专题讲座。
“转业渔民来了,可以学学技能和睹物思旧。学生来了,可以学习长江水生物知识。”李华荣称,渔民驿站不仅要服务好转业渔民,也要向青少年科普宣传。
留记忆:“植物敲拓染+鱼拓”实践
“扬州总计申请了两个渔民驿站,另一个是扬州市江豚保护协会牵头申请的。”李华荣表示,另一个渔民驿站在李典沿江村,正在筹建中,江都区的这个渔民驿站是扬州地区首个试运营的驿站。
李华荣表示,面向学生彰显公益是驿站的初衷之一,为了更好地留住长江记忆,驿站引进非遗技艺“植物敲拓染+鱼拓”,合理利用身边的植物与鱼类,进行组合拓印创作,让学生不但学到了非遗技艺,也懂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与意义。
鱼拓是一种将鱼的形象用墨汁或颜料拓印到纸上的技法和艺术,起源于中国宋代,灵感源自中国古老的碑拓技艺。江都漆画非遗传人骆文兵对鱼拓颇有研究,定期到现场引导学生进行鱼拓。
“渔民驿站不仅是学校保护长江的实践基地,也是学生的劳动基地。”中闸小学校长朱斌说。 记者 孟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