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轮冬捕,主要是捕鲢鱼。 向家富 摄
记者 向家富
登月湖是扬州最大的水库,蓄水面积达6600亩,也是冬季扬州日捕捞量最大的水域之一。登月湖冬捕昨天开启,当天捕鱼总量近10万斤。登月湖鱼,已成为仪征地区的特产之一。冬季的登月湖,不仅鱼肥美,还是各种越冬水鸟的栖息地,大群的野鸭、白骨顶等在这里越冬。
登月湖冬捕开启
冬捕,就是冬季捕捞。登月湖养殖大户冯开凤说,他在登月湖养鱼已经10个年头了,每年这个季节,都会进行大规模的捕捞活动。
冯开凤是养鱼的好手,这位来自安徽蚌埠的73岁老渔民,在老家时就养过多年的鱼,后来开过大货车,10年前来到扬州仪征月塘,继续他的养殖事业。
登月湖的鱼,主要是鲢鱼(也称花鲢、胖头鱼),其次是鲫鱼、草鱼、鳜鱼等。
“这一轮冬捕,主要是捕鲢鱼。”冯开凤说,其他的鱼,要看行情再决定什么时候捕捞。
相比一般的干塘冬捕,登月湖的冬捕方式不一样,“我们这是库区,面积大,不可能把水放干再捕,而且水库本身是二级备用水源地,冬季需要蓄水。”
这里的冬捕,就是在水中拉网。因为常年在这里养鱼,冯开凤也不介意鱼儿会漏网,“鱼多呢,很多小鱼即使进网了,我们也会放掉。”
记者看到,捕鱼的工人会将小于4斤的鱼儿放回水中。
“这些花鲢,我们放到水库里时,就有一斤半到两斤,经过一年的生长,长到4斤以上。”冯开凤说,水库里最大的鱼,有将近20斤的,“一般都是过去几年漏网的,长了几年才这么大。”
日捕近10万斤鱼
鱼多,冬捕的量也就多。冯开凤说,当天的捕鱼量近10万斤,“3天预计捕捞量超过20万斤。”
“一天,这样的捕捞量,不敢说全扬州最多,但也能排到前几位了。”冯开凤满脸笑容,“今年鱼价还行,到了年底,可能还会涨一点。”
为了加快装车进度,冯开凤还用上了吊车。捕鱼工人将符合规格(4斤以上)的鱼装入特制的大袋子中,然后由吊车吊上停在岸边的运鱼车上,一大袋鱼就是近300斤。运鱼车有专门的供氧机,这样运到目的地后鱼依然是鲜活的。
“我们家的鱼,销往全国各地,最远的卖到深圳、西藏等地。”冯开凤说,这一轮捕捞的花鲢,主要销往浙江地区。
现在行情都能在网上查到,冯开凤每天都会上网查询各地鱼市,“哪里的鱼价格好就卖到哪里。”
当然,这样销售首先得有底气,“鱼品质要好,我们的鱼,肉紧实,味道鲜美,人家一吃就明白,这样回头客就多了。”
“水库是仪征的二级备用水源地,每个月相关部门都会来查水情,我们日常养殖都是严格按照生态养殖标准进行的。”冯开凤说,正因为这样,他家的鱼很受欢迎,“我们平时每天捕捞几百斤鱼,到周边农贸市场销售,虽然鱼价比别人高一些,但总是卖得比别人快。”
现场,一位在登月湖边做餐饮的商家来此买鱼,一下就买了10多条花鲢,“这个季节的花鲢,熬鱼头汤最好,客人爱吃。”
水库水质生态好
探访中记者看到,水库不仅鱼多,鸟儿也多。这些鸟儿,大都是来到扬州越冬的水鸟,包括绿头鸭、斑嘴鸭、赤麻鸭等各种野鸭,大群的白骨顶等。
有些鸟儿会吃一点小鱼,但冯开凤并不怎么关心,“让它们吃吧,也吃不了多少鱼,而且鸟多了,说明这里水好生态好。”
实际上,登月湖的水质好(常年保持二级水质),也离不开这些鱼儿,比如花鲢,被誉为水中的“清道夫”。
登月湖水库原名鸭嘴桥水库,1959年开挖后几度停工,1965年8月,一场罕见的暴风雨侵袭仪征丘陵地区,造成6000多间房屋倒塌,当年12月到1968年春天,连续2年多的奋战,终于建成库容达1000多万立方米的水库;1979年2月到1980年10月,水利部门又对水库进行了加固和翻修,库容达到1500多万立方米,总蓄水面积达到6600亩,相当于600多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汇水面积达35.5平方公里,灌溉面积达3万多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