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报刊登了《瘦西湖凫庄主人亲书“手账”,这里曾有个“江都贫儿院”》的稿件,引起人们的关注。为此,记者顺着蜿蜒的巷道,寻到贫儿院现址——扬州树人学校南门街校区。窗明几净,书声朗朗,已找不到当年那座慈善机构的印迹。
1 江都贫儿院最初校址 如今已是一所中学
记者从甘泉路拐进南门街,走不远往东,有一条深约200米的小巷。树人学校南门街校区的南门就在巷中。正赶上学生课间,不少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从南门穿过巷道到对面校区。
“《扬州市教育志》上有江都贫儿院的记载。最初校址在南门街禾稼巷(今树人学校南门街校区)。”扬州教育史研究专家李友仁介绍,据《扬州市教育志》记载,江都贫儿院小学1915年由回族实业家金全德(树滋)创办,以收回民子弟为主,兼收部分非回族的贫儿,负责完小教育,并让学生学习一门手艺。
院方负责贫儿全部食宿。抗日战争扬州沦陷后,该院几经变迁,院名一再更改,人事几番更迭,院址也迁往他地。抗战胜利后复校。1949年1月停办。负责人先后为金全德、陈臣朔(陈易)、金宝之。
81岁的丁春滋老先生,1994年任扬州市第六中学校长,1998年任扬州市职业教育中心书记。他说:“江都贫儿院是慈善机构,职教雏形,酷似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孤儿院。”
主张学以致用 贫儿院里曾有家印刷厂
2
藏有瘦西湖凫庄主人陈易亲书江都贫儿院“手账”的扬州资深藏家陈坚,查阅“上海图书馆藏书”中《江都贫儿院办理概况第一次报告书》影印件发现,贫儿院除了如陈易言“贫儿院之教育,一职业学校也”,教学生革工、印刷、漆工、雕刻、纺织等,院内还有印刷厂。
陈坚所藏,就有一本1928年4月出版的《扬州近代名人书画》画册,封底标注“印刷者:江都贫儿院(扬州南门街禾稼巷)。”记者看到画册还注有“每册大洋五角”“版权所有,翻印必究”等字样。有专家考证,这本名人画册也是贫儿院学生学习绘画的教材。
扬州学者韦明铧也曾在书摊偶得《扬州近代名人书画》,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江都贫儿院,收养孤儿,教授技艺,使能谋生,服务社会。”对于《扬州近代名人书画》内容,韦明铧表示,“颜僴题签,亦是缘分也。书中有颜僴序,有遯园、裴仙等书画,皆神完气足,墨迹淋漓。”
扬州市文史馆研究员罗加岭介绍,《淮扬日报》以及朱康创办的《大江北日报》有一段时间也是江都贫儿院代为印刷。
所在的禾稼巷 朱自清曾在这里住过
3
当时,江都贫儿院不仅是一所给贫儿们提供学习技能的“职业学校”,还是周遭老百姓一个有趣的去处。扬州学者赵国平曾专门写过文章《禾稼巷的嘉年华》。在文中,他写道:“当年,院内经常利用放暑假的空档,举办各种表演活动,类似于庙会,但只在夏天举行。这种群众游艺会,很像现今的“嘉年华”活动,家家扶老携幼,从附近的四乡八镇蜂拥而至,买票入场,特别是儿童纵情欢呼,乐而忘返。游客进门按照自己的喜好,欣赏扬剧、扬州清曲、舞龙灯、踩高跷、大型魔术、露天电影等综合文艺节目,扬剧大师高秀英就曾在这里演出过。操场上搭起临时芦棚,供商家摆设摊点,经营维扬风味小吃。若问地点在哪里?禾稼巷三号,即后来的市二中(现在的树人学校)操场。”
除此,赵国平还特别记述了禾稼巷住过一位名人,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大师朱自清。朱自清的家在禾稼巷的时候,他北大毕业不久,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自觉扛起沉重的家庭负担,外出谋生。“他在江苏、浙江多地中学任教,一到过年放假,就风尘仆仆往家赶,看望慈祥的母亲和他胖胖的老爸。”
1922年1月23日,农历辛酉年腊月二十六日,他为好友俞平伯的诗集《冬夜》作序,落款上写明写作地点——扬州南门禾稼巷。几天之后, 1922年2月1日,已是农历壬戌年正月初五,仍在南门禾稼巷住所,朱先生又替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写序,落款上仍注明写于禾稼巷。 记者 张庆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