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们班小花和小帅在操场上跳交谊舞,他们要‘结婚’。”“我们班很多人都‘恋爱’了。”……近日,小学四年级学生小萱的一席话,让妈妈张女士焦虑不安。面对女儿“聊爱情”,张女士有点慌了。
“现在的小学生是不是都很早熟,这么小的年纪就开始‘早恋’了吗?作为家长是该大声喝止?还是‘按兵不动’?”张女士显得无所适从,于是求助本报“升学计”,想听听专家们的意见。
小学生加微信写“情书”
80后90后家长五味杂陈
“我们班已有同学公开了,大家都知道。”就读于主城区某小学三年级学生小新告诉记者,这对公开的“情侣”以“男女朋友”相称,两人也闹过数次分手,但后来又和好了。
随后,记者在文昌阁附近多家培训机构门口随机采访了60位学生,其中超过六成人都表示同学间有“谁喜欢谁”的传闻,“我们班已经有人写‘情书’。”小学四年级的小志笑着说,但还没来得及送,就被同学“举报”了。
记者街访发现,小学生说起“喜欢”的原因主要要归结为三类,具体包括漂亮帅气、成绩优秀、全面发展,更令人意外的是,“10后”小学生智能电话手表已成社交标配,小学生互加微信已成时髦。
面对天真烂漫的小学生,听到“喜欢”二字的家长们,心中五味杂陈。记者当天也街访了20多位80后、90后的学生家长,少数家长对这样的话题讳莫如深,连忙摆手闭口不谈,还有一半家长认为孩子间的“喜欢”只是孩子单纯闹着玩的。
当然,也有部分家长对此感到忧虑。“三四年级就谈论这些,时间久了会不会弄假成真,真的‘早恋’了!”市民赵女士有些担心,每次和儿子交流到这些问题,她都不知所措,“一棍子‘打死’,怕孩子反而好奇去深入了解;可积极回应又怕他误入歧途,不知道说些啥。”三年级学生家长沙女士也有同样的困扰。
焦虑、叛逆提前了
各校配备心理老师做辅导
带着家长的困惑,记者采访了多位班主任。对于“早恋”的问题,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当看到两个小孩关系要好时,家长不能武断说他们在‘谈恋爱’。”美琪学校校长助理朱敏燕分析,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冷处理”,不把它当回事儿,而是耐心地倾听孩子说。
“换个角度来看,孩子心态属于健康的,他可能并不知道‘恋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所以谈论这一话题时,相当自然。”朱敏燕说,在孩子眼中,“恋爱”或许只是比一般的同学关系更为亲密的男女同学关系,“父母不能以一种过于成人化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情感萌动。”
从事多年班主任工作、扬州市班主任名师工作室、翠岗中学张志强表示,在心理成熟方面,现在的孩子出现焦虑情绪和叛逆行为确实提前了,“以前小学很少发生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初中。”张志强说,在生理成熟方面,少部分孩子有早恋行为,这都是很明显的变化。
针对这些变化,记者走访发现,目前,扬州各校都配备了心理教师,给学生做心理辅导。学校还对接外部资源,请公益组织来校给学生上青春期讲座等。
专家支招
孩子“喜欢”异性咋办?
别过多干涉,可以这样沟通
那么面对孩子们大声说“喜欢”,家长们究竟该如何面对呢?
在扬州中学专职心理教师谢晖看来,这种情感的萌动是人之常情,虽然个体不同,有些孩子早熟点,有些孩子会晚熟点,但大多在正常的范畴里。
“家长发现有苗头时,先要理解孩子,不必过分紧张、担忧,过多地干涉孩子情感的正常发展反而会引起反作用。”谢晖提醒,家长可多引导孩子看适龄电视、书籍,不要用成人观念给孩子轻易“下定义”,更不要把孩子和异性走得近看做是一件羞耻事,从而禁止孩子和异性同学的交往,“反而可以鼓励孩子多交些朋友,这样孩子不会把他的情感单一寄托在某一个固定的人身上。”谢晖说,无论何时家长都要尊重孩子的隐私,不要去擅自翻看孩子日记、QQ聊天记录等。
“功夫在平时,父母与孩子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谢晖建议说,家长也可阅读一些青少年儿童性心理方面的书籍,和孩子大大方方地去聊一聊,然后让孩子了解生理知识、心理发展、也了解自我保护,“家长和孩子关系好了,孩子遇到这种事情,他就不会特别地遮遮掩掩。”
当然,极个别学生经过多方确认,如确处于恋爱状态,家长则需要进行自我反思,孩子是否缺乏家庭的温暖,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同龄人身上,形成对同性或异性的“高度情感依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有益于帮助孩子情感的健康发展。”(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记者 田文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