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史公祠内罩槅背面镶嵌近50块瓷片 出自“史上最牛”督陶官之手?
2021-05-13 14:03:00  来源:扬州晚报-扬州网  
1
听新闻

史公祠院正中“飨堂”内,有一座史公塑像,塑像背后,是一个云纹形的罩槅。相信不少人都注意到了它的正面,是一幅梅花主题图案和一首七言律诗《梅花》,与梅花岭及史公精神十分契合。你是否注意过这件罩槅的背面是什么?近日,扬州文史爱好者有了新的发现,其中的“玄机”,就在这件罩槅的反面。

扬州唯一 云朵形漆器落地罩槅

这件罩槅被安放在史公塑像身后、飨堂通往衣冠冢的门内。正面图案以梅花为主,整体造型如两树拥抱,又如祥云飞舞,正面右下角是扬州清末绘画名家李石壶所临“扬州八怪”之一汪士慎的作品,是一首七言律诗《梅花》。据史公祠工作人员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这是扬州唯一一件云朵形漆器落地罩槅。

史公祠就在梅花岭上,这件罩槅上的图案与此地极为贴合,甚至不少人认为这件罩槅是专为史公祠定制的,其实不然。

史公祠是为纪念我国明末清初民族英雄史可法而修建的,建于乾隆年间,咸丰三年(1853)毁于兵火,同治九年(1870)重建。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件罩槅并非乾隆或同治年间为史公祠定制的,而是当年扬州博物馆的馆藏,应该是上世纪50年代市民捐赠的。”原扬州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周长源介绍,史公祠是扬州博物馆旧址,1951年11月,苏北行政公署于史公祠内创立了扬州第一个博物馆,时称扬州文物馆。

“这是个家具大件,当时捐赠过来时对其来源并没有详细记载,一直在库房里。”周长源对这件罩槅十分熟悉,但因年代久远,入库时的资料也不太详尽,所以现在已不知其来源,“只知道是清代旧物,上世纪六十年代史公祠维修时,把这件罩槅从库房里拿出来,正好放在这里,十分贴合。”

在《扬州园林》一书中,也有一张史公祠罩槅的照片,虽然不太清晰,但是根据罩槅的形状与瓷片的摆放位置判断,应是该罩槅无疑,拍摄的就是罩槅的背面。这是著名古建筑园林大家陈从周先生1961年在扬州考察园林时拍摄的,图片备注为“史公祠”,表明当时这件罩槅已在史公祠内,但从照片上来看,罩槅当时所摆放的位置与现在不同。

背面玄机 近50块瓷片描绘“云中神仙图”

安放在此地多年,众人均赞叹于罩槅正面的梅花图案与诗文。近日,扬州有文史爱好者在史公祠参观时,却意外被罩槅背面吸引住了。

罩槅背面以灰色为底,用浮雕的手法刻画出祥云奔涌,在云层中间,夹杂着近50块尺寸为20-30厘米的粉彩、青花瓷片,仅留轮廓,去掉周边环境,镶嵌于灰色祥云之中。

资料显示,罩槅的上部是一幅“云中神仙图”,最中央高层可能是玉皇,旁有侍从。下方有青花瓷片的乐女奏乐场景,左右分别是群仙驾云而至。两旁的下部是鲜花簇拥,瓷制的亭台、人物、花卉,色彩艳丽,制作精巧,灰底与彩瓷相映成趣,自然古雅,独具一格。

此后,该市民将拍摄的照片传到某文化古迹交流群。这是扬州文化古迹交流爱好者的一个群,群成员先后发现了扬州博物馆飞罩、方尔咸蔚秀居、藏经院无量寿佛像等扬州的隐藏文化“密码”,也曾呼吁保护铁佛寺、教案遗址等文化古迹。

看到照片后,群成员张翼一下子被落款的印吸引住了。“印章大名头啊!这不是唐英吗!”一石激起千层浪,群内的大伙都兴奋起来。要知道,唐英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落款是“唐英”,是否代表着反面瓷片均是出自他手?

落款“唐英” 被誉为“史上最牛”督陶官

记者前往史公祠实地查看,在这件罩槅的背面,确实有数十块色彩、形态各异的瓷片,人物勾勒得生动形象,菊花、玉兰、石榴、牡丹等花卉竞相开放,有的枝干上还有鸟儿立于枝头。除了制作精美,令人感叹于制作者匠心的是,每一块瓷片的安排都与云朵之间的空隙相贴合,浑然天成,相得益彰。虽然此前记者也到过史公祠很多次,但是背面图案却从没注意到过。

就在罩槅两侧的下部,记者找到了照片中的印章,共有四枚,一侧两枚,镶嵌在角落,有“唐英之印”“隽公”等。

唐英(1682-1756)是清代陶瓷艺术家,先后为雍正和乾隆两朝皇帝烧制瓷器,管理景德镇御窑厂前后二十余年。由他主持烧制的瓷器无不精美,深受两朝皇帝的赏识。因此,乾隆年间的官窑也被人们称为“唐窑”。他被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史上最牛”的督陶官,《中国的瓷器》一书中说:“中国瓷器,到了唐窑,确实集过去所有制作之大成。这表现在瓷器装饰方法,造型设计以及制瓷技术方面。”

此前,众人对于该罩槅的年代推测依据,来自于正面李石壶的那首诗,将其认定为清末之物,背后的这些乾隆年间唐英落款的瓷片是哪来的呢?

记者在现场还看到,正面梅花图案的凹槽内,有一些亮晶晶的碎片残留,与扬州漆器工艺中使用的螺蚌壳很相似,而从一侧的一个破损处也可明显看到该罩槅的木胎与正面两面材料的层次。为弄清楚罩槅的制作工艺并解开背面瓷片的谜团,记者邀请业内专家前往实地查看。

工艺精湛 瓷片是否出自唐英之手存疑

经扬州漆器厂相关从业人员辨认,该罩槅正面应为刻漆木胚撒螺屑工艺,梅朵以刻漆勾出黑色的梅花轮廓,多余部分铲去,撒上螺蚌白晶亮的碎屑,满树梅花,黑白比照鲜明。只是由于年代久远,螺屑剥落,难以回到当初的夺目光景。

“背面的材料不能确认是不是漆,所以不能确认是漆器镶嵌工艺,在扬州漆器的百宝镶嵌中,也不包含嵌瓷。”该从业人员表示,嵌瓷技艺主要集中在广东潮汕一带,虽然扬州没有这种技艺,但是扬州自古汇聚八方文化,这种技艺在扬州出现是说得通的。

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扬州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朱戢在实地查看这件罩槅之后,确认落款是“唐英”无疑。根据瓷片的风格特点来看,也具有典型的乾隆时期的风格,“青花的花色、风格,以及青花的颜色,都是乾隆时期的特点,而这些粉彩瓷片根据它们的颜色、粉彩的厚度以及绘画的精细程度,也具有乾隆年间瓷器的特征。”朱戢认为,这些瓷片可以分为三组,分别是青花、粉彩人物、粉彩花鸟,“我猜测这是从两件或三件屏风上拆下来的,青花的一件,粉彩的一件,如果再分细一点,就是粉彩的根据题材不同有两件。”

在朱戢看来,这件罩槅应是清末民初时所做,在制作时,取了乾隆年间的几件屏风上的图案镶嵌在其中,罩槅最初的主人,应该也是大户人家。但至于这些瓷片是否出自唐英之手,朱戢持怀疑态度,“这几枚印章很有可能是寄托款,可能是别人借他的‘名人效应’,用了他的款,也有可能是制作者为了表达对唐英的敬仰之情,用了他的款,不一定是他本人制作的。”

朱戢认为,这件罩槅反映出了中国传统的文人精神,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尤其是放在史公祠,更是对史公精神的一种衬托。同时,其正面的漆器工艺也是扬州工艺的特色,反面的瓷片代表了乾隆时期瓷器的艺术风格,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如果一味纠结于是否出自唐英之手,反而失了本味。” 记者 林倩雯

标签:形漆器落地罩槅;扬州;唐英
责编:韩震霞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